清明时节雨纷纷!重庆有那些特色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那么在重庆过清明节,有哪些特色习俗呢?
扫墓春游一举两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有吃寒食的习俗。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盔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猪肉丝(或鸡丝),加上椿芽凉拌而成。
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
采清明菜做清明粑
用清明菜做的清明粑,据说有医药作用。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得聪明一说。
清明菜书名叫鼠曲草,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城里只是零星地生长,河岸泥地里则是成簇成团成片的旺盛。一茎独立,小叶片,被覆白色细密的绒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绿。清明节一过,顶端就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
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碎,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最近这几年,本发源于江南一带的青团在重庆也流行了起来,主材用的是艾草,但也可以替换成清明菜。
将清明菜淘洗干净,在开水中淖烫后捞起,切成小段,加入适量的水,用料理机打成糊。随后,将白糖调成糖水备用。接着,在糯米粉、粘米粉中加入清明菜糊、糖水、猪油、适量的水,揉成光滑面团,搓成长条,并用小刀切成均等的剂子,每个剂子大概小半个拳头大小。取一个剂子压成圆饼,包入豆沙馅料,收口捏圆做成拳头大小的生胚。将生胚放在蒸格上,蒸锅加水,水开后上笼蒸制15分钟左右即可。
当然,不喜甜食者、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也可以选择咸味馅儿的清明菜团子,比如香菇粉丝馅儿、春笋腊肉馅儿、咸菜豆干肉末馅儿等。
放风筝
“清明清明,又清又明。”在老人眼里,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光阴。风和日丽,所以人们都选择在这时去郊外放带筝。这是因为立春以后这段时间,风向一致,没有狂风暴雨,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记载,重庆人当时过清明节,还喜欢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我们来看看刘禹锡在奉节写的诗:“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盈杯,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永安宫,传说三国时刘备修建,位于奉节师范学校的校园内。直到今天,每逢清明,正是插秧播种的时节,许多奉节人会酿造米酒,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他们在芳香中插秧,有时还唱起悠长的山歌。
在古代,清明节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清明诗歌在二十四节气诗歌吟咏当中独占鳌头。同样的清明诗篇,面对风中飞舞的梨花,宋人吴惟信在享受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明人高启则在战乱中凭生“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慨叹。而面对芳草萋萋的荒冢,南宋高翥生发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怀。北宋黄庭坚则抒发了“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郁闷。
来源:渡江三两事微信公众号、人民网-科普中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