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旋律
刘杰 (河南)
故乡的清明节,是一部旋律别致的交响乐,多少年后,仍在游子的记忆里激荡回响。
清明节的旋律是哀婉低回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是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时节,也是将天国与人间连接在一起的情感纽带。因为有对天国里亲人的哀思,人们对无悔人生、对有意义生活的思索,才显得那么可贵。“慎终追远”,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也是炎黄子孙的情感共鸣。
在我的豫南唐河老家,清明节一大早,乡亲们在祭拜自家先辈时,总不忘到村北的烈士坟上点几张火纸。每到这时,爷爷都会给我讲红色岁月里的悲壮往事。他说有两位革命烈士只是十几岁的娃娃,但就是有骨气,“还乡团”的屠刀架在脖子上了也不低头。他动情地说:“多好的人啊,都倒在这里了……”爷爷1948年给解放军当过担架队员,他的讲述有着一种很自然的震撼力。
清明节的旋律是清新明快的。祭拜归途的风景美不胜收,蓬勃的生机抚慰着人们的哀思。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芬芳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脚边溪水明澈,淙淙作响;耳畔燕影曼舞,呢喃细语;眼前,一部春潮澎湃的生命乐章正在演奏:麦苗、春草在田间、土坡上铺陈出一派苍苍翠绿,油菜花在原野上倾泻成壮观的金色海洋,桃花的红霞尚未褪尽,梨花又绽放出芳华绝世的万树香雪。暖风时来,花浪翻涌,美的磅礴大气,撼人心魄。
举目远望,花海之外更有花海,绿浪之外更有绿浪。在花海绿浪之间,镶嵌着一个个烟柳笼罩的岛屿——村庄。在故乡,垂柳簇拥之处必有炊烟。清明时节的炊烟是生命的赞歌,它与墓前的青烟遥遥相对,平行着飞向蓝天,又在高处融为一体。青烟是炊烟的归宿,炊烟是青烟的希翼,炊烟昭示着村庄的生机,并谦逊地向青烟致敬。对炊烟来说,清明节的青烟是一种感念、感恩,更是对自己善意的提醒与鞭策。
清明节的旋律又是积极上进的。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清明节,春天可就没多长时间了。人的一生中,真的没有多少春天可供虚度。记忆中,故乡的清明时节,总是充满了忙碌的身影。人们或忙着锄地、打药,打理自家的责任田;或忙着翻土施肥,种瓜种豆;或在土坯垒砌的池子里垫上土,埋下红薯,浇上水,为扦插红薯秧做准备。牧人们清脆的鞭声,羊群欢快的叫声,在河滩草甸上回荡。红领巾们嘹亮的歌声与朗朗的读书声,是清明时节最激昂奋进的音符。
清明时节放学后,我经常跟爷爷去田里下棉花籽。他先翻好土、浇好水,平整出一块苗圃,用尼龙线把苗圃划成一个个小方格,再往方格里下棉花籽,而后做好塑料棚盖上。他语重心长地说:“种棉花是个吃苦活!不光要下籽育苗,随后还得垄好土垄,挖好坑,一苗一苗挖出来栽,还要浇水、施肥、打药除虫,摘花、剥花、晒花,一步都不能少。娃,上学也是这样,不能怕吃苦,要用功啊!”这些朴实的话语,成为我重要的动力源泉。
我就在故乡清明节旋律的熏陶、启迪与激励下,坚定执着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暮然回首,爷爷已病故20多年了,故乡越来越美,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也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里立业成家。但每到清明时节,这些故园旧事就会浮现在我怀乡的梦里。乡愁的牵念和亲情的追忆,总使我的心海泛起温馨的涟漪,启迪着我更加努力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