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研讨渝东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发展
在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渝东南片区如何提升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关系到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近日,市政协在彭水召开渝东南片区政协工作会,专题研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发展”。
来自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政协相关人士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发展”涉及的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8个方面专题发言,呼吁进一步提升渝东南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补齐民生发展短板。
投入不足
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与会各区县政协人士普遍认为,渝东南片区由于发展底子较薄、经济总量较小、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本身普遍低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
例如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黔江区政协副主席粟永特称,渝东南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区域内城乡之间不均衡。政府投入不到位,使得渝东南区(县)医疗卫生支出虽逐年增加,医疗机构主要依靠逐利生存发展,影响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在教育方面,彭水自治县副主席冉龙超透露,由于教育总体资源供给不足、教师总量不足,在职教师实有人数占编制总数的90.9%;城区学校“大班额”依然突出,生均办学达标差距较大。
从养老、救助等基本社会服务来看,渝东南片区社会服务提供主体相对单一化,仍以政府配置为主,来自市场和第三方的社会力量参与较少,使得基本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石柱自治县政协副主席汪万德以渝东南乡镇敬老院建设为例说,“市级每个划拨资金50万元,县级配套比例达100%以上,各区县普遍感到配套压力大。”
“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文体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设施标准低。”秀山自治县政协副主席陈慧称,在剧场建设方面,主城区有35个剧场,渝东北地区有8个演出剧场,渝东南地区除石柱天上黄水大剧院、彭水有个简易剧场外,其他区县均无。“由于缺少固定的演出场地,渝东南地区搞文体活动看天气,群众多样性的文化体育需求无法保障。”
人才缺乏
“在编不在岗”现象突出
基层每一项公共服务工作,都需要具体工作人员来落实。研讨中大家普遍反映,无论是医院、学校,抑或养老机构、残疾人服务中心等,由于岗位缺乏吸引力,都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社会保险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具有“兜底”的重要保障功能。但武隆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劲直言,由于社保机构管理体制落后、人才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渝东南社保服务平台体系不健全,各区县经办人员编制“空编”多,经办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也比较突出,基层经办人员严重缺乏。
粟永特表示,渝东南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老化,医疗、医技、公卫人员不足,由于岗位缺乏吸引力,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工作。同时,乡村医生稳定性差,因政策原因等致就地招聘、培养、使用困难,三级服务网底屏障面临挑战。
“渝东南片区基本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管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汪万德感叹,目前渝东南地区基层基本社会服务机构较为薄弱,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如养老护理方面,武隆有68名专业养护人才,黔江、石柱等区县无专业养护人才。“人员少、素质低与任务重的矛盾日益尖锐!”
补齐短板
提升均等化发展水平
与会人士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发展”涉及的各个方面,针对各自短板,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从面上看,主要包括:
——提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认识,及时制订出台《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规划》,确保实现当地老百姓“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目标实现。
——加大财政倾斜力度,重点向渝东南地区财政倾斜。同时,提供基本社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介入。
——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建议由市级部门牵头,统筹规划实施教育、卫生、养老服务技能提升工程,集中3-5年时间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记者 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