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旅游发展研讨:走文旅融合之路 差异化特色发展
按照市委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功能定位,旅游业无疑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的“重头戏”。如何整合这一片区旅游资源,促进差异化发展,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则是渝东南区县共同面临的问题。
近日,市政协在酉阳召开重庆市东南部片区政协会议,与会各区县政协主席一致认为,当前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发展到参与性的文化旅游,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应按照功能定位,立足生态优势,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差异化特色发展,以促进渝东南地区旅游持续发力。
现状 文旅融合初露头角
秀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气、奇丽的民族风情,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渝东南地区,越发意识到文旅融合对打造独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意义,近年逐渐走上以文兴旅、以旅促文之路。
黔江区政协副主席梁清元介绍说,在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的黔江区,大力实施“九个一”文旅融合工程,即一个百姓大舞台、一套土家摆手舞、一张黔江民歌碟、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一部电影、一本综合性书籍、一批景区文化包装、一套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一场摄影大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较快发展。
“通过经历文化、体验文化、阅历文化的过程,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消费需求与精神追求。”在以仙女山闻名的武隆,县政协副主席杜洪超表示,近年武隆在推广仙女山旅游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推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规划建设仙女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让武隆旅游更具魅力。
在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中,石柱则确定了以“苦文化”为核心,集中挖掘土家民俗文化、忠义文化,并以“巴盐古道”线路,串联已有旅游资源,注入特色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问题 随意嫁接文化现象突出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来自渝东南地区的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这一片区还缺乏市场吸引力强的核心旅游项目,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外化手段缺乏,文旅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
酉阳县政协副主席田跃明坦言,酉阳天生一个“桃花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这是其他景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尽管酉阳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文化脉络不清、对景区文化研究不到位,存在随意嫁接文化现象,往往游客看完酉阳景区,却记不住酉阳的文化。“正是因为文化和旅游结合不够紧密,使得旅游景区精品不精、特色不明、文化不厚。”
秀山县政协副主席陈慧表示,渝东南乃至整个武陵山片区文化趋同、卖点类似,如何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抓准差异性,挖掘独特性,尽量避免主体布局和功能设计的同质化、雷同化,需要进一步探索。
建议 深入开发利用地域文化
渝东南地区旅游和文化的优势,大家有目共睹。
杜洪超梳理了渝东南地区文旅资源后认为,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有五大优势,集中体现在有自然生态特色突出的生态旅游产品系列、民俗旅游产品系列、乡村旅游产品系列、遗产旅游产品系列、红色旅游产品系列。同时,渝东南地区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图腾文化、民族歌舞戏曲、历史文化遗产、乌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民俗宗教文化等。
“渝东南地区各区县相邻的地理背景、相似的资源基础、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可以融合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杜洪超为此呼吁:打造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共同体,建立渝东南旅游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健全协调合作机制,带动渝东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渝东南各区县应着力打造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给游客一个‘来’的理由!”彭水县政协副主席冉龙超提出,渝东南各区县应在定位上互让。因为渝东南区县有很多共通或类似资源要素,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只有各自广泛深入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比如秀山的边城文化、酉阳的土家文化、彭水的苗族文化等,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才能错位发展,避免盲目跟风。
石柱县政协副主席刘长胜认为,要培育文旅企业为主体拓展文旅市场,以特色节会活动为常态塑造一批文旅品牌,以丰富消费形式为目的,推出一批文旅融合的产品。(记者 戴娟 实习生 杜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