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名流荟萃,渝中这些地方留存了近现代古琴文化的传奇
文化渝中公众号消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人云集,琴家汇聚。文人、琴人结社雅集,用古琴抗争日本鬼子的大轰炸,在抗战陪都文化史上留下了激越高亢的乐章,留下了知音同调的欢喜和战火之下斯文不灭的欣慰,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难得的古琴文化高峰。
1
南纪门•凤凰台1号
“天风琴社”名流汇聚
△1945年,重庆本土琴家和来渝的全国琴家名流,成立了天风琴社
1945年2月25日,元宵节前夕,聚集在陪都的数十位文人雅士,正式集结成立了“天风琴社”。琴社成员名单上,不乏声名赫赫之士:于右任,冯玉祥,徐元白,高罗佩,程午嘉,徐文镜,杨大钧……琴社成立的地点,就在南纪门凤凰台1号题有“清白家风”的杨家大院。
杨家大院,是重庆富商杨少五(1894~1959)的宅子。杨家,则是重庆商业世家,也是古琴世家。杨少五之父杨庭五,曾是重庆商会会长,经营的“天顺祥”乃重庆第一钱庄。家藏二十余床历代名琴,每每琴集,文人挚友必携琴而至,交流,操缦,以琴传心,杨氏琴艺日渐兴盛。
△重庆富商、古琴家杨少五
杨少五继承了父亲对古琴的嗜好,不仅自己精于琴道,还延揽名师琴沐子女。重庆近代第一家琴社——七弦琴社,便是杨少五之子杨次乾创办。
杨家作为渝州古琴世家的声名,吸引了大批辗转迁移到抗战大后方的文人雅士。某夜,浙派古琴名家徐元白(1892~1957)便携琴相访,与杨少五把琴论艺,相见恨晚。徐元白抚《泣颜回》,家国变故,淋漓弦间;杨少五叫长女杨清如回赠一曲《渔樵问答》,曲意幽深,令徐元白击节赞赏……
△浙派古琴名家徐元白
随着重庆本土琴家与外地来渝琴家的融合交流不断加深,杨少五发起了成立“天风琴社”的倡议,徐元白则被大家公推为琴社之长。
如今,古色古香的杨家大院已不复存在,但存留下来的关于当年天风琴社的文字、旧照,延续了南纪门凤凰台1号的古琴记忆,它们见证了渝州的雅乐文脉,见证了烽火岁月里的“文化桃源”,见证了中国抗战西迁文化融通人文荟萃的绚丽异彩。“川派古琴”琴学家唐中六先生在《巴蜀琴艺考略》中说:“重庆这一时期的琴艺活动,是重庆有琴史以来琴艺水平最高、活动最多的时期。”
2
胜利大厦&国府路295号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重庆琴缘
△在书房抚琴的高罗佩
在“天风琴社”,有一位外国成员,他就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高罗佩1943年以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一秘的身份来到重庆,度过了宝贵的三年时光。在重庆,他娶了位中国美女——荷兰驻华大使馆社会事务部秘书水世芳;在重庆,他从街头小书摊上的一本清代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认识了中国唐代神探狄仁杰,并促使他写出了130万字的《狄公案》,被翻译成23种语言,使狄仁杰成为风靡西方的“中国的福尔摩斯”;在重庆,古琴成为他外交活动的一部分。
△高罗佩与夫人水世芳在重庆家中书房前合影
高罗佩是在阅读中国古代诗歌中认识古琴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还在日本赴任的他,常常找机会到北京出差,并拜古琴大师叶诗梦为师,在宛平购买了一张终身携带的古琴——“松风”琴。在日本期间,他通过研究写出了《琴道》以及《嵇康和他的琴赋》两本至今为古琴学经典的书籍。而他对于古琴的实践,则是在来到重庆之后达到高峰。
△高罗佩参加重庆琴家杨少五家中古琴雅集
高罗佩在自传里对重庆岁月做了这样的总结:“在重庆度过的岁月,对我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来自中国所有重大文化中心的最优秀学者和艺术家都聚集在这里。我加入了几个文学协会, 其中最重要的是‘天风琴社’ 。我现在首次完全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抱着松风古琴加入天风琴社的高罗佩,经常与琴社朋友们切磋古琴技艺,唱和诗文,研习中国书法。到各种社交场所,他都爱带着自己的松风琴,喜欢饭后弹上一曲。天风琴社不仅让他享受着古琴带来的中国式浪漫,也帮助他完成了与高层人物的社交,于右任、冯玉祥、徐悲鸿、齐白石、郭沫若、饶宗颐等都成了他的朋友。高罗佩还亲自组织过为抗日捐款的演奏活动。
△天风琴社送别高罗佩夫妇晚宴合影(摄于1946 年3 月的重庆)
唐中六先生在《巴蜀琴艺考略》中记载,抗战中进入重庆的外国人当中,会弹古琴的除了高罗佩,还有英国生物学家、中国音乐史家毕铿,美国汉学家艾维廉。高罗佩与他们均有过往,还给艾维廉修理过古琴。
高罗佩的重庆岁月,主要在胜利大厦和国府路295号度过。胜利大厦即现在的重庆宾馆,位于民生路235号。这里曾是“援华美军招待所”,后作为外交部外事宾馆,高罗佩初到重庆就住在这里,“弹奏古琴并作画,空袭警报时就躲进防空洞”。国府路即现在的人民路一带,295号大致在接近上清寺的地方,是高罗佩婚后的住所。
△参观者正在参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高罗佩书房展室
2014年,荷兰高罗佩家族将高罗佩生前的文房用品、家居、瓷器古玩等116件套藏品捐赠给了三峡博物馆,并设常年展室展出。其中包括高罗佩一生最珍爱的松风古琴。
3
放牛巷·人和街·枣子岚垭
老巷里的 天风琴韵
通远门老城墙近旁的放牛巷,曾经的23号是一个叫“槐庵”的地方,是重庆古琴不可或缺的重要地标。“槐庵”的主人,便是天风琴社的琴家张孟虚(1895年~1993年)。
△张孟虚,字廷槐。重庆文史馆馆员,民盟盟员,抗战陪都天风琴人,著名音乐人。有《槐庵古琴谱》、《槐庵琵琶曲集》、《中国音乐基本理论》及《汉语字音唱法研究》等。
世居老城的张孟虚,亲历过重庆辛亥革命,见过晚清的道台朱有基、知府钮传善,也见过起义领袖杨庶堪、张培爵。他就读于东川书院,旧学底子厚,对重庆人文掌故了如指掌;曾跟随“国乐一代宗师”刘天华学二胡、琵琶,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学音乐理论,从川籍琴家杨希孟学古琴。因其住所前有大槐树数棵,遂将房舍命名为“槐庵”。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张孟虚,尤其擅长演奏古琴。据说每逢花晨月夕,他家槐庵便有如王华德、易伯生、杨清如等在渝或旅渝的古琴艺术家集聚一堂,宫商角羽畅抒琴怀,左邻右舍亦屏息谛听。
△上世纪80年代,年近90岁的张孟虚与著名琴家俞伯孙,在放牛巷槐庵老屋合影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重量级”琴事,很多都与放牛巷23号的“槐庵”有关——上世纪50年代,两位古琴大师先后来到重庆,都在“槐庵”留下琴韵佳话:先是琴界领袖查阜西先生携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调查组作全国琴人调查来到重庆,重庆琴人相聚“槐庵”;其后不久,著名古琴大家吴景略先生访渝,琴人们再聚“槐庵”,相谈甚欢。作为荟萃古琴家的重要场所,“槐庵琴会”从民国延续至文革前夕,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有恢复。如今,“槐庵”已无迹可寻。
△张孟虚遗留下来的琴谱
人和街52号和枣子岚垭97号,则是重庆古琴界标杆式人物、民国重庆琴家杨少五之女杨清如生命最后22年的居所。民国时期,杨家生意涉足发电、航运,还参股其他商业,现在江北龙湖花园一带原一半是他家的,叫杨家花园;现在解放碑重庆日报位置的两个院子,也是他家的;来龙巷(现临江门重百隔壁)几千平米也是他家祖业遗产,解放后交给了国家。作为大户人家小姐,杨清如13岁开始学琴,66年琴艺炉火纯青。
△杨清如少女及中年时期照片杨清如第一任丈夫王迪生也弹琴,两人1945年左右曾组织过“二香琴社”,是当时重庆著名琴社之一。第二任丈夫朱协中,是川剧院有名的琴师。杨清如没有子女,1973年在成都孀居9年的她,带着她的琴回到阔别14年的重庆,便住进人和街52号面积仅13·6平方米的蜗居,与同样孤身一人的妹妹相依为命。
著名琴家俞伯孙1982年在《重庆音讯》上发表的《记女古琴家杨清如》一文里写道:“夜深人静,山城一条小巷的角落里,不时传出美妙动人的琴声。旋律古朴清淡,韵味纯厚苍劲,似秋雁飞鸣天际,若涓流奔泻江河,是谁在抚弄瑶琴?……那是古琴家杨清如在斗室里演奏……”
△77岁的杨清如在人和街小屋弹琴1985年,杨清如成为重庆市文史馆馆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人和街蜗居拆迁,杨清如搬进了枣子岚垭97号的文史馆小院。这里比人和街的蜗居宽敞清爽许多。琴,给了这位现代女古琴家最后安宁无虞的生活。
(部分文图来源于重庆天风古琴院、《天风环佩》、《三联生活周刊》、华龙网)
原标题:重庆珍档丨名流荟萃,渝中这些地方留存了近现代古琴文化的传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