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国企改革策马扬鞭
跟投由央企和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共同设立的慧林基金,日前,渝北国资已经获得81.3%的浮盈率,撬动的社会资本总额,高达35倍。
就在去年7月,渝北与国内领先的玻璃纤维滤纸和真空绝热板芯材制造商“再升科技”,组建“重庆纤维研究设计院公司”。受利好消息影响,该公司股价一度飙升至发行价的10倍……
凭借在资本市场和新兴产业的长袖善舞,今年1月,渝北区被指定为我市区县代表,向国务院国资委督查组专题汇报了国企改革落实情况,并受到充分肯定。
而就在一年前,有关机构在评估渝北部分国企现状后,作出的评价还是“发展动力不足,园区公司政企不分、职能较多,不能集中精力抓发展,招商引资力度不够,重大项目落地不多,考核激励不到位,干多干少一个样”。
一切变化,源于一场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
一场与时俱进、众望所归的国企改革
作为我市经济体量最大的行政区,渝北区贡献了全市汽车产量、电脑产量和进出口总量的“3个50%”。不过,“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不管是从外部环境还是从自身实际来看,渝北都需要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来做大做强国企。”渝北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
从外部环境看,承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扼守机场的渝北,有条件成为一个中转基地,做大转口贸易;紧抓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机遇,渝北亟须通过打造临空都市区,强化枢纽功能、高端制造功能和创新功能,在枢纽周边形成新的经济圈。
从自身实际来看,2015年,重庆江北机场客运量超过3000万人次,按照国际经验,机场周边地区将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渝北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发展动力需要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形态需要从少品种向多品种转变。
综上所述的这一切,都亟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作用。换言之,国企要完善功能分类,发挥好产业引领作用,放大和撬动社会资本。
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换
如何围绕城市功能定位推进国企改革,同时兼顾改革与稳定、公平与效率?
“必须是结构性的、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改革。”在数轮调研后,渝北制定出“借用外脑、统一思想、科学决策、重点突破、分步推进”的国企改革方法论。
著名管理咨询机构——中国国际信息咨询公司,通过长达3个月的走访调研,为渝北制定出了初步的改革方案。渝北区各级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与改革涉及的各相关利益方进行沟通,防范和化解消极因素。
2015年4月,渝北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敲定:通过3~5年的努力,渝北国企力争资产总额达到1000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形成2~3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
谋定而后动。为理顺政企关系,渝北成立了临空都市区管委会进行统筹管理,此前的相关单位只保留牌子,无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为优化国资机构完善功能配置,渝北将此前39家国企整合为12家一级公司,各公司明确职能,突出主业、各司其职。
通过改革,渝北形成了“国资办—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公司”三层管理架构,优质资源被注入国有公司,为发展混合所有制和PPP投融资模式留足空间,也为撬动社会资本作出制度准备。更重要的是,渝北国资实现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换,而这,正是全国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本义。
员工工资赶超老总,渝北国企焕发勃勃生机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怎么做,关键靠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性的薪酬机制。
渝北突破身份地域限制,选优配强国企领导班子,具体做法是“四个一批”。一是原班子成员留任一批,保持原公司总体稳定;二是从熟悉园区建设的干部中选拔一批,确保园区工作不断档;三是从熟悉招商工作的干部中筛选一批,确保熟悉情况、尽快上手;四是从熟悉紧缺专业和企业管理的干部中引进一批,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
在薪酬机制方面,渝北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司设立不同的绩效指标体系。例如,产业类企业,着重考核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新增就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纳税额等指标。这意味着,若一般员工的工作业绩突出,薪资可能超过企业领导。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和薪酬机制,调动了国企员工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蜂拥而来。158名机关公职人员自愿报名到国企工作,近百名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报名竞争公司管理岗位,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渝北国企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在新兴产业和资本市场上小试牛刀、屡见成效外,渝北国企在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不俗表现。例如,成立仅4个月,渝北临空现代服务业公司就引进企业62家,投资总额高达30.11亿元,其中不乏英国ARM公司、微软、科大讯飞这样的国际级企业和行业龙头。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渝北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开放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发展。”渝北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