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龙”而兴 渝北这个古镇竟住着包公后人

11.04.2019  12:33


重庆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消息,据《江北县志》记载,龙兴镇元末明初已有集市,名为隆兴场。传说明朝初期建文帝乔装僧人逃跑入川,曾在此地一小庙避难。建文帝在此现身,自然与龙有关,为此,隆兴场民国初改为龙兴场,1929年设置龙兴镇,1941年撤镇建场。1988年重设龙兴镇,从江北县划归渝北区。

1 起于元明  终成大器

龙兴镇原为江北县有名的旱码头,即主要依靠陆路运输的商品集散地。古镇有旱路与周边大场镇洛碛、玉峰、复盛、石船相通,号称“五马归巢”宝地,八面来风。就在龙兴镇形成的明代初期,集市贸易已十分兴旺。每年临近春节,巴渝地区还要举办腊月场或庙会,也就是年货市场,各种年货应有尽有。不仅有人们过年时穿戴的衣服鞋帽,还有过年时必备的鱼肉、禽蛋、油料、糖果。腊月场或庙会的交易量,要比平时猛增数倍。

根据明代物产史料记述,当年在古镇上市的物品,大致有来自巴渝本地的土特产,来自四川的宜宾红茶,来自邛崃、雅安一带所产南路砖茶。水果有江安夏橙、泸州桂圆、金川雪梨。药材有川芎、黄连、贝母、木香、明参等。特产类有雅安鲜笋、泸州粉丝、汉源花椒、南充松花蛋、西昌板鸭。酒有宜宾、绵竹、泸州、古蔺的老窖。传统工艺品有蜀绣蜀锦、隆昌夏布、成都漆器、竹编、自贡竹扇、南充竹帘画等。

这些物品在龙兴镇成交,一部分依靠马帮、力夫运送到邻水、垫江等地,辐射川北销售。另一部分运送到长江边的洛碛、长寿、涪陵,凭借水路进行转口贸易。这也正是近代崛起的古镇走过和正在走着的道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无疑是朝阳性的选择。

到清末民初,龙兴镇终成大器。

2 小巷观光  寻根问底

古镇况味,多是从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来的。

龙兴镇有12条大小街道,纵横交错。多年前,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行人、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户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去酒楼狂饮的豪门子弟、乡间行乞的残疾人,都曾在这里走过。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古镇外面有轿子、太平车、鸡公车、人力车,可跑短途长途,样样俱全。

从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里,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的倾覆与替代,权力的角逐与更迭,金戈铁马,风花雪月。如今,古镇依然生机勃勃。杂货店内,货架上码放着木耳、香菇、竹笋、粉丝,墙壁上挂满香肠、腊肉、板鸭、缠丝兔。“古镇豆干”门前,挤满了馋嘴的游客,多半要买一袋尝尝。好几家店铺的屋檐下,大圆簸箕晾晒着阴米,那是做糯米饭、八宝粥的好东西。农贸市场不大,却总有顾客在左挑右选,讨价还价。肉店在铺面前支起台面,猪肉割成一条一条的,或者就在横杆上挂出半边猪。

华夏祠堂熙熙攘攘,因为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姓氏源于上古,传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人世翻覆,甚是繁杂。好奇的游客查族谱,辨乡音,刨根问底,总想弄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包氏祠堂是一处家族祠堂,系包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在包氏族谱里,能找到宋代清官包拯的名字,也就是包公。包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被称为“包青天”,不仅包氏后人供奉纪念,外姓百姓也皆知敬重。

3 寺庙访古  茶馆品茗

龙兴镇的古迹,离不开龙藏宫、禹王庙。

龙藏宫就是传说中建文帝避难的小庙。当年前有太洪江阻道,后有追兵掩杀,建文帝迫不得已逃入小庙,藏身于神龛下的石洞中躲过大难。后世乃将这座小庙加以扩建修葺,命名为龙藏宫,隆兴场更名龙兴场,太洪江也因而更名御临河。

龙藏宫属于道观,三清殿供奉着道教的三位至高神像: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后一位也就是太上老君。宫门入口设有募捐薄,接受信徒捐赠,用于重建。与三清殿相对的是万年台,即戏台。据老人说,从前在这个万年台上,川剧一唱就是十天半月,戏迷们拍手称快。

禹王庙供奉禹王,他治理普天洪水,含辛茹苦,终于疏通了九河,使华夏大地复归宁静生活。但不知为何,禹王庙却被改为佛寺,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如来佛。禹王庙庭院不大,院中的几棵黄葛树更显挺拔苍翠。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般的云霞之中。

清心”茶园里坐着本镇的老茶客。他们坐塌岁月的栏杆,听凭日隐星沉风卷云抒,闲看朗朗朝晖沉沉暮霭,追怀蔓子捐躯保国,杜甫衰病孤舟。他们守着一碗花茶沱茶,活得极其恬静自在。人在红尘,心在青山,陶然而忘机。

原标题:重庆古镇 | 因“”而兴 渝北这个古镇竟住着包公后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