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渝水·嘉陵江丨这里有个乡愁博物馆 浓缩乡村田园生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了渝北区兴隆镇的“摇钱树”。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巴渝乡愁”和“礼朝屋基”等农旅融合项目,走出了一条村美、业兴的富民之路。
▲兴隆镇巴渝乡愁项目地阡陌纵横。
12月1日,“遇见渝水•嘉陵江”主题网络活动走进渝北区兴隆镇,23家网络媒体记者认真聆听、亲身感受,深入触摸兴隆镇农旅融合发展的“脉搏”。
村民变股民既能打工还能分红
▲巴渝乡愁博物馆。
上午10点左右,大家来到兴隆镇巴渝乡愁项目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渝乡愁博物馆。
与往常见到的博物馆不同,乡愁博物馆置身于山水田园之间,占地约22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内翠竹环绕,中庭一张典型的巴渝雕花四方桌配上四把竹椅,展区里有蓑衣、斗笠、石磨、簸箕、纺车、耙等农具。
自去年开馆起,该馆迅速“蹿红”,成为重庆主城乡村休闲度假“打卡地”。
▲巴渝乡愁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郑辉介绍,巴渝乡愁项目占地约3000亩,分为“幸福村”和“幸福场”两大板块,将打造为集乡村美学、田园民宿,营地研学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如何让农民在项目中受益?”郑辉说,项目土地共有三类组成,一是国有土地,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一是村民流转土地。“集体土地参股公司,村民变为股民可以享受盈利分红,同时还能在项目中打工赚取工资。”
▲正在建设中的余光中乡愁纪念馆。
郑辉介绍,巴渝乡愁幸福村将于明年内全面建成运营。目前,正在积极修建余光中院子,该院子已经余光中先生家人授权,并非只是展示余光中先生的事迹和生前物品,将关注乡愁记忆文化的打造。
农房变民宿一年租金过万元
▲牛皇村李朝屋基全景。
在兴隆镇牛皇村9社,以前是李家屋基,现在打造成为了以礼文化为内涵的“礼朝屋基”文化大院。
兴隆镇镇长贾洪鉴介绍,礼朝屋基建筑面积6600平米,共有乡村房屋22栋、农户39户,周边种植3000余亩杨梅、蓝莓、草莓等产业。
礼朝屋基是该镇人居环境建设示范点,以川东村落民居风格进行设计,采取不大拆大建、修旧如旧的手法,利用红沙石、土坯、木头、青瓦、茅草等本地材料和元素,对房屋进行整治,还原农村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生活。
“这个项目与巴渝乡愁的模式不同。”贾洪鉴说,项目的农房均为农户所有,由一家文化公司进行运营,发展乡村民宿和亲子研学活动。“39户农户有8户原住民,其余农户在城里有了房子便把房子用于出租,租金每月大约1000多元,一年下来有一万多元。”
▲48岁的汪海龙。
今年48岁的汪海龙是礼朝屋基的原住民,以前在城里机械行业里打工,工资很低,多的时候几千元,少的时候只有千把元。
2018年,他从城里回到老家,享受了政府政策,把老房子焕然一新办起了农家乐。汪海龙说,虽然没有得到租金,但办农家乐也赚钱,好的时候一月两三万,差的时候一月几大千,日子越过越好,关键照顾老人孩子也方便。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析力 摄影 杨新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