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速打造“1+3+9”港口群 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达2.2亿吨
记者1月4日从市交委获悉,我市正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网,按照“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的港口布局原则,打造“1+3+9”港口群。预计2020年,我市将基本形成“四枢纽(1+3)九重点”规模化、专业化港口群,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2.2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港口的服务功能已不再是简单的货物装卸中转,而是国际货物运输链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港口“硬件”,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服务等“软件”,对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必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坚持以港聚业、以港兴城,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其中,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的枢纽港,将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辐射、集聚、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的重要切入点。
据了解,我市正在着力打造的“1+3+9”港口群,“1”指龙头示范港——果园枢纽港,“3”指江津珞璜、涪陵龙头、万州新田3个铁公水联运枢纽港,“9”指主城寸滩、永川朱沱、渝北洛碛、长寿胡家坪、丰都水天坪、忠县新生、奉节夔门、合川渭沱、武隆白马等9个专业化重点港口。
目前,我市已经建成我国内河最大的铁公水联运枢纽港果园港,万州新田、涪陵龙头、江津珞璜3个枢纽港也已经开建。9个专业化港口中,寸滩港已经建成,其余港口的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由“十一五”时期的1.36亿吨提升到1.8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400万标箱。
“十三五”时期,随着“1+3+9”港口群的全面建成,我市将实现港口、铁路和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这也将为我市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进一步扩大向东向西对内对外开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记者 杨永芹)
空中俯瞰果园港集装箱码头作业区。
疏浚船在长江九龙坡港鸡心碛水域疏浚作业。
位于鲁尔河、莱茵河交汇口的杜伊斯堡港口,塔吊车在装卸集装箱。新华社发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多瑙河上的新伊丽莎白桥。
新华社发
美国密西西比河风光。 新华社发
1月3日,记者从市交委获悉,截至去年底,重庆港周边地区货物中转占比达43%,已经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旅游集散地以及邮轮母港。这也意味着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拥有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一类口岸和保税港区的城市,已具地区航运中心雏形。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启动了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相继建成以果园港为代表的一批5000吨级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码头,开工万州新田、涪陵龙头、江津珞璜3个“铁、公、水”联运的枢纽港口建设,推动了重庆水运经济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市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4451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400公里;港口通过能力占长江上游的60%,港口年货物吞吐能力提高到约1.8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400万标箱。重庆港已连续5年跻身长江沿线亿吨大港之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两年达到100万标箱。
“一个航运中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它的‘硬件’,还要看它的‘软件’,即服务体系有多强。”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首家内河航运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设立的重庆交通电子口岸,已成为国家7个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之一。其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1个集装箱码头和团结村铁路中心站,还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上海港信息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现在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实时监测重庆港集装箱进出港和在上海港的通关情况。”重庆航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15年全年,该所航运交易额将达75亿元,航运交易量约占重庆航运省际运输量的60%,占长江上游地区航运省际运输量的40%。
相关新闻
朝天门到九龙坡段航道整治启动
2020年我市将基本形成“一干两支十线”航道体系
提升长江干线重庆段航道通航能力,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辐射作用,打通长江经济带梯度承接通道——1月3日,记者从市交委获悉,朝天门到九龙坡段航道整治工程已于日前开工,整治里程为22公里,目标是将航道最小水深由现在的2.7米提高至3.5米。
据悉,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支持下,今年我市还将在已实施的涪陵到重庆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配合长江航道部门启动长江涪陵到朝天门航道整治二期工程。这两个项目预计均在“十三五”时期完工。届时,长江涪陵至九龙坡段全线航道水深将达到3.5米,航宽由100米增加至150米,进一步提升航道通航保障能力。
市交委相关人士表示,受长江三峡水位影响,目前涪陵到朝天门段123公里航道,每年3-5月,航道最小水深约为3米左右,而5000吨级船舶吃水是4.1-4.3米,因此5000吨级船舶只能行至涪陵段以下,要直抵重庆主城只能减载。为此,重庆市正在积极协助长江航道部门开展重庆主城至涪陵4.5米水深航道建设研究工作,争取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实现5000吨级船舶常年满载直达朝天门。
据介绍,重庆境内长江支流众多,有嘉陵江、乌江、梅溪河、抱龙河、大宁河等,但由于航道条件较差,大型船舶难以通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受限。而重庆要打造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参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不但肩负着建设航运枢纽的重任,还承担着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任,因此畅通长江干支流航道意义重大。
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只是我市构建干支联动、畅通高效的航道体系的一部分。“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积极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及早决策启动三峡新通道建设,尽快解决三峡瓶颈制约。同时,我市还将加快推进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枢纽和库尾航道整治,加强省际协作联动,全面畅通嘉陵江、乌江骨架支流航道,增强“一干两支”(一干:长江;两支:嘉陵江、乌江)国家高等级骨架航道对周边省市的辐射能力。
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形成“一干两支十线”(十线:渠江、涪江、綦江、大宁河、小江、梅溪河、抱龙河、东溪河、磨刀溪、汤溪河)的航道体系,航道整体通过能力将明显提升。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建设大河流域经济带
河流推动生产要素的流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通道。很多国家把大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充分挖掘大河流域巨大的能源蕴藏量,依托水源、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分工合理、互补互给的产业密集带,从而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
●莱茵河流域:均衡发展
莱茵河发源于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全长1233公里。莱茵河主要流经德国,在德境内长度达865公里,德国60%以上的工业都集中在莱茵-鲁尔、莱茵-美因、莱茵-内卡等流域经济带上。
目前莱茵河流域经济区已经形成“点、线、面”的布局。所谓“点”,是指沿河港口城市;所谓“线”,是指内河网、公路、铁路等运输线;所谓“面”,是指“点”和“线”结合构成的经济带和经济区。例如,德国的莱茵-鲁尔都市圈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
尽管城市众多,但德国莱茵河流域城市群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均衡。具体来说,莱茵河流域中心城市规模差别不大,特大型城市极少。这一城市群发展模式的优点在于各中心城市致力于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功能,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全。
●多瑙河流域:协调发展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是欧洲极为重要的国际河道,全长2857公里,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多瑙河发源于德国黑森林地区,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10个中欧及东欧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欧盟及多瑙河流域成员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考虑如何发挥多瑙河流域国家的优势,实现流域内的协调发展。多瑙河流域国家于1994年签订多瑙河保护公约,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DR)于1998年开始运作,为欧洲最大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多瑙河水资源管理及永续发展。多瑙河流域人口达到了1亿人,目前参与多瑙河战略的国家达到14个,其中8个为欧盟国家。
在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多瑙河战略以欧盟区域发展政策为依托,重点关注流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旅游产业、航运等方面的共同优势和利益,利用欧盟区域发展资金的支持谋求共同协调发展。
●密西西比河流域:低碳发展
密西西比河全长3950公里,是美国第一大河,它流经10个州,加上芝加哥运河和与其相连通的五大湖,共同构成了美国中西部最重要的经济带。密西西比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转型,正在改变城市的面貌,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或被淘汰,或进行升级,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
密西西比河有近50条支流可以通航,现有通航里程约16600公里。密西西比河上游可与五大湖相通,下游可至墨西哥边境和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从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密西西比河因此成为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每年的货运量在5亿—6亿吨,约占美国内河航运的60%。
密西西比河是全球河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持续综合管理的典范。据统计,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量工业原料和商品,特别是大宗散货,有90%以上都是通过密西西比河航道和岸内水道运输。(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