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柴”点燃大梦想—— 澳洲留学生万盛经开区公益支教纪实
12月17日,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支教老师在给孩子们上地理课。记者 梅垠 摄
本报记者 李星婷
“姐姐,你什么时候再来看我们?”“记得给我们写信啊,长大了我也想去澳大利亚……”12月18日早上8点,虽然此时正值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早自习时间,但得知支教的留学生们要离开,该校几十名学生自发来到校门口,手里拿着千纸鹤、心形卡片等,抱着大姐姐们哭成了一片。
日前,由定居澳大利亚、中澳国际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伍明秋夫妇发起的“小火柴公益支教”活动,挑选了来自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16名来自国内各地、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前往万盛关坝小学和田坝民族小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
带给孩子们外面的世界
热烈的拉丁舞、T台走秀、雪花剪纸……就在留学生们离开关坝小学前一天,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学校。当天下午,留学生们正带着孩子们在学校会议室进行汇报演出。
“袋鼠、树熊是澳大利亚最具特色的动物……”“大家知道吗?像贝壳一样的悉尼歌剧院,它表面外壳真的是用贝壳做的哟!”……只见会议室中央,摆着一个大大的地球仪,来自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正在用手中的卡片展示、介绍着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关坝小学是万盛最偏远的一所小学,下辖5个校点,中心校共有1200名学生。”关坝小学校长李万建告诉记者,此次来支教的留学生分别在关坝小学中心校和村小田坝民族小学教授了科普、地理、音乐、舞蹈等课程。
用辩论赛教孩子们思政课
“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三(4)班班主任黄小娟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悉尼大学学教育学的姜月影,用辩论赛的方式向孩子们教思政课。
从班上40多名同学中选出8名代表,组成正反两方,孩子们自己在网上查资料,举例证明上网有利或不利,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对方进行辩论。“正方同学认为网络有助于大家跟父母联系,还可以通过网络买东西;反方则表示网络会让人沉溺游戏,久而久之甚至连汉字都写不好……”黄小娟激动地表示,没想到孩子们的思维这么开阔,大大超乎自己的想像。
“这种开放的思维培养,给我们很大的启迪。”该校美术老师陈春强告诉记者,小孩子就是应该少受约束,尽情想像。
每个人都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
留学生们带给孩子们的,远远不止这些。
“姐姐,你就要走了。这段时间,你就像大树一样庇护着我们,我会一直想念你……”离别前,一(4)班的小女孩李茂林给卜涵苓写下一封长信。
“班上几乎每个孩子都给我写了信,我也都回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有一天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来自墨尔本大学的卜涵苓告诉记者,由于客观原因,孩子们大多不太自信。“刚开始,很多孩子说话时不敢抬头看我们的眼睛。”
“这是山区学校不少孩子共同的问题。”李万建告诉记者,学校大约有1/4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广东等地打工;此外,还有不少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往往害怕、自卑。
为了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让他们感受到关爱,留学生们陪孩子们打球、在操场聊天、遇见孩子们总是主动与他们拥抱……慢慢地,孩子们越来越依赖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
“特别是住校的两三百名住校生,他们更需要关爱。”5年前就出国留学的卜涵苓坦言,自己对于孩子们成长中的孤独,感同身受。
这位特别爱笑、性情温和的女生,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大家交流。“每天晚上,我和另外2名女生,一起到4个女生宿舍为孩子们唱歌。”
“平凡的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就这样,她们甜美的歌声,温暖了孩子们的冬夜。
“小火柴”将支教西部200所乡村学校
就在“小火柴”支教活动即将结束的前一天,队里唯一的一名男生王俊杰选择了留下,继续支教一周。
“两周的时间太短了。”王俊杰说,队里不少留学生也表示会一直与孩子们保持联系,并会经常来看他们。
“这次支教,我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后要发动更多人,来帮助山区的孩子。”在田坝民族小学支教的俞瞳告诉记者,就在上上个周末,大家曾跟着校长去做家访。
“走了五六个小时的山路,有的学生家里的房子有很多裂缝,这只是在电视里看过的场景。”俞瞳说,但是,当自己让孩子们描绘心中“未来的自己”时,他们想做医生、老师、警察、钢琴家……“无论贫穷与否,山里的孩子和其它地方的孩子一样拥有梦想和想像力。”
“‘小火柴’寓意每位留学生志愿者都是一根小火柴,‘众人拾柴火焰高’。”伍明秋说,未来,“小火柴”计划支教西部200所乡村学校,惠及上万名农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