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火锅馆开到苍山下 味道很重庆很巴适
重庆晨报记者 黎胜斌 报道
把老火锅馆开到苍山下 味道很重庆很巴适
对于异乡人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外地能吃到一顿地道的重庆老火锅。
王天在大理就开了这样一家老火锅。与其他火锅不同的是,他的火锅馆是面朝苍山,他就将其取名为“朝山”火锅小苑。
一个重庆人,怎么把火锅开到了苍山脚下?
王天(左)说,朋友们评价他的老火锅味道很重庆,很正宗。
独闯深圳,17岁时投身设计工作
“加一大把辣椒、花椒,再翻炒两分钟。”厨师长在厨房一边炒火锅底料,一边给我们讲解。
走出厨房,就来到火锅馆大厅。通透的玻璃、木制桌子、白色遮阳伞是这里的摆设,与我们在重庆见到的老火锅馆不一样。
“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难道老火锅就必须怀旧?为何不能改变?”王天亲手设计了这个火锅小苑的装修风格。
设计,恰巧是他之前的职业。小时候,王天很调皮,唯独喜欢画画,后来上了美术职业高中。1992年,17岁的他独自来到深圳。
“那时没有钱,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工作。”王天说,他只好在商店门口打地铺,早上卷帘门一拉,就会被人撵走。
一周之后,王天迎来了转机。在等了两三个小时后,王天终于见到面试他的广告公司老板。可老板一看,这不是个毛孩子吗?于是就从兜里掏出300元,叫王天买票回家。
“我不是来拿你钱的,我要干一番事业。”王天的话惊住了老板,老板留下了他,王天开始从事设计工作。
努力奋斗,26岁时开了家公司
工作一年多后,王天跳槽了,他跳到了当时深圳最大的广告公司。“公司当时的设计总监就是设计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的陈绍华。”王天说,进去3年后,他就做到了设计总监的位置。
当时,深圳某大厦打算推出首个形象广告,面向全社会征集设计方案。王天说,他想出一个很新颖的创意,即“从雅典到帝王的骄傲”,并在视角上将雅典与这座大厦关联起来。最终,王天的设计在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
上世纪90年代,电脑设计开始取代手工设计,而当时在公司里,没有一个人会做电脑设计。王天就多了一个心眼,他找到香港的朋友学习,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去,有时甚至通宵学。很快,王天当上了设计总监,这一年,他26岁。也是这一年,王天自己在深圳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
大理创业,火锅馆味道很重庆
2003年,王天回到重庆,成立的公司主打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广告设计。由于设计理念很新潮,公司很快就在重庆房地产广告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闲暇之余,王天经常会往大理跑。2013年,他陪朋友来大理考察项目,就正好看到一片废弃的烂尾楼,而烂尾楼的前面是一个露台。
“当天正好下很大的雨,面对苍山,是不是有一种很重庆的感觉?”此时,王天想在这里开一家火锅馆。
今年3月底,王天的火锅馆开业了。“开业当天,有40多个重庆朋友打飞的来到大理吃火锅。”他称,朋友们评价味道很重庆,很正宗。
开业仅两个月,“朝山”就成了在大理的重庆人的聚集点。海涛是在云南工作的重庆人,三天两头就会来撮一顿,“这里有家乡的味道,很舒服。”
无比自豪,重庆有了国际范儿
“这里的人最喜欢和重庆人打交道。”王天说,这让他无比自豪。在大理开火锅馆后,王天回重庆的机会比较少了,但他对重庆的关注却没有少。“标志性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多,重庆已经有了国际大都会的雏形。”王天说,特别是国泰大剧院,为重庆增添了几分文艺气息。
在王天看来,这仅仅是重庆的“硬件”,更为重要的是,看不见的软实力也在提升。
王天举了一个例子,在大理,他曾经遇到三四个来旅游的重庆小伙伴。与他们闲聊中,王天发现,他们聊的不再局限于家长里短,更多的是对文学、音乐或者艺术等方面的感受。“这无不证明,重庆的软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因为每个重庆人都在成长,重庆也会越来越好。”
人物简介>
王天,1975年生于重庆,17岁去深圳闯荡,从事平面设计和商业空间设计十多年,后来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两年前,王天去了大理,自己设计、建造了LOFT风格的“朝山”火锅小苑,开了一家新派、另类的重庆老火锅馆,让在当地创业的重庆人找到一份家的感觉。
标志性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多,重庆已经有了国际大都会的雏形。”
对话>
重庆晨报:从事设计工作,怎么想到开火锅馆?
王天:因为梦想吧。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想去尝试一下。
重庆晨报:最喜欢重庆的哪道菜?
王天:鱼香肉丝。
采访手记
人在外拼在外,思乡之情依旧在
重庆晨报记者郎清湘在三全食品公司采访陈泽民。
重庆晨报时政部记者 郎清湘
地有南北之分,人无年龄之别,追求梦想无疆界。拼搏、梦想,在远离故土的重庆人身上,这一重庆人的特性更加显现得淋漓尽致。
千里之外,逐梦所在。出秦岭,入中原,抵陇南,我们沿着这些在外拼搏的重庆人的路,去探寻他们在异乡追逐梦想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
创业之难
从城市到乡村,从繁华到落寞,很难想象,遍及外地的重庆人是如何走出一条创业之路的。
陈绍全更乐意别人叫他从小到大的外号——陈大毛,陈大毛三个字在西安,还成了数百家面条门面的招牌。贫困,是陈大毛从云阳山区里走出来的原因,虽辗转各地,但经营的都是面条,只不过机械替代了手工,小店面变成了连锁店。
创业不分男女,在郑州的圆方集团总部,其创始人薛荣穿着一身旗袍,粉色的指甲油格外显眼,身上无一不显露着东方古典美。她有卖血为婆婆治病、10次创业9次失败、用手指抠小便器污垢打动人的故事。
如今,陈大毛公司生产的面条占了西安市场的90%;薛荣的圆方集团遍布全国各地,员工超过4万人。
闯劲!重庆人身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梦想之路
“也许征程的迷惘会扯碎我的手臂,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都会历经坎坷,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10年前,一个名为东东包的包子店在重庆街头遍地开花,但由于管理上的问题,东东包老板廖东败走,在四川也遭遇到了同样的滑铁卢。
“不放弃”,廖东说,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在西安重启炉灶,加强了管理,东东包店铺越来越多,每月纯利润近千万元,正在酝酿上市。
河南首富,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则在50岁时下海,原因是要给两个孩子更好的生活。一个简单的梦想,让他不停地攀登,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生活总是充满曲折,但在外打拼的重庆人的实践证明:只要努力,坚持信念,就能成就梦想。
思乡之情
记得贾岛在诗里说过,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从14岁的支教者,到7旬创业成功人士,虽生活在他乡,但家乡依旧是他们内心最软弱之处。
薛荣门前的花园里种着侧耳根,屋内的角落里放着泡菜坛子;杨树屏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油辣子……14岁的黄爱玲尽管一直生活在加拿大,但已连续三年回到国内最贫困的西部支教,虽然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却和重庆亲人通话时瞬间改为标准的重庆话。面对视频里来自家乡父老乡亲的祝福,72岁的陈泽民眼圈湿润了;连线视频,看到自己回报家乡修的路,廖东做出了更多的承诺。
乡愁,不再如烟;乡愁,是一个个实体,一个个细节。
人在外,拼在外,梦想起航之地,乡愁依旧在。
反哺家乡,是重庆游子的共同愿望
重庆晨报记者曹嘉智
重庆晨报财经部记者 曹嘉智
马上要到中秋节了,无论是他乡月,还是故乡月,满月的日子毕竟很少。但故乡在我们心中,就如同那天上的一轮明月,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心中。正所谓:心净,月长圆。
从3月中旬开始,我们出发前往全国各地,搜寻远在他乡逐梦的游子,挖掘深藏他们心中的那轮故乡的月亮。
闪耀各地
记得我们广东报道组到达广州驻地的第一天,已是晚上6点,天上一弯新月如钩,着实迷人。放下行李,我们就赶往了第一个被采访者的住处,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和拍摄。
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马不停蹄,走遍了广州、深圳、东莞、清远等各个城市。据说,每年,在广东打工和生活的重庆人就有150多万,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散落在餐饮、服装、商贸、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其中的闪光者,成了报道组面临的最大难题。
反哺家乡
通过各界人士的大力推荐,我们在广东一共采访了7个逐梦他乡的重庆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有的经营着一家私房菜馆,有的已缔造出一个庞大的服装王国,还有的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南方报业集团任职。我们发现,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反哺家乡。
比如从重庆酉阳大山里走出来的李月华,从十年前就持续发起深圳第一高楼地王大厦的慈善登楼大赛,通过各种途径募集善款,投入家乡的教育事业,迄今已捐建了酉阳信兴狮子小学、酉阳卓越狮子小学、秀山信兴狮子小学等6所希望小学。
又如放弃医生职业南下逐梦的广州童装女王董文梅,在成名后也不忘帮助重庆的年轻服装设计师。“我欣赏那些有才华、有梦想的设计师,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为更多来自家乡的年轻设计师出一份力,帮他们成长。”她说。
还有在幼儿教育领域打拼出一片天的谢杰,他说自己永远都记得第一次抵达广州车站的那一天晚上,街道灯火通明,而他身上只剩下20元,只有天上的那一轮圆月,仿佛在提醒他,自己的漂泊并不孤独。正是这样的场景鼓舞着他,让他没有放弃梦想,还打算明年回渝开一家全新的双语幼儿园。
游子牵挂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其中,夹杂着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从他们的言谈里,我们能够感知那种或浓或淡、似无实有、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也许,这时候,还是最适合用杜甫的一句诗来作为结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地,在外逐梦的重庆游子的行囊里,都有一丝对故乡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