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深阅读丨20年,4张照片,同一地点同一角度,这是同一个谢家湾吗?
1994年 谢家湾的马路边是建设厂的厂房、宿舍和百货商场。
2006年 鹅公岩立交初具规模,2号线开通。
2011年 建设厂整体搬走,周边已是高楼林立。
2015年 万象城和华润二十四城拔地而起。
照片 拍摄者 刘勇
杨家坪地下通道里的灯箱上,并排展示着四张照片,有盘旋的立交桥,巍峨的大桥,也有林立的高楼,或是成排的厂房、宽敞的空地。画面虽然景象各异,但熟悉当地或细心的人仍可以发现,这四张照片拍摄的其实都是同一个地方,那就是谢家湾。
岁月的印记
1965年
18岁的他进厂,全家备感光荣
5月28日,天气有些闷热,71岁的刘勇站在谢家湾公交站旁,透过高低错落的鹅公岩立交桥,望向远处的万象城,只见玻璃外墙反射着阳光,“万象城”三个字璀璨夺目,和他身边的老旧楼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勇在谢家湾生活了一辈子,地下通道里的四张照片均出自他之手。“一座立交,两种风景,真是一点也看不出过去的影子了。”刘勇感叹了一句,随后转身走进了支路。道路两旁,一栋栋外墙泛黄的老楼勾起了他的记忆,“这些都是原来建设厂的老居民楼。”
“你看,那里原来是电影院,前两年也拆了,要建商品房。”刘勇一路指点,老重庆建设厂的影像跃然眼前。他最后回到社区居委会,打开眼前的电脑,找到了自己拍摄的四张照片,回忆起陈年往事。
1965年,18岁的刘勇被分配进了当时的重庆建设厂,在总配车间当工人。那时,重庆建设厂就是谢家湾的代名词。整个重庆建设厂有几十个车间一路建设到江边,两万多个工人在这里辛勤工作着。刘勇记得,厂里每年都会生产几十万支步枪,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种枪械零件组装起来,“每个月工资30多块,当时全家都觉得我有这个工作很光荣。”
1965年11月,邓小平来到建设厂,他直接去了生产现场,同工人和干部亲切交谈、了解情况。邓小平的到来,让刘勇和很多同事都颇受鼓舞。“当时在重庆,说自己是建设厂的,腰杆都直!”庞大的建设厂不仅有厂房和宿舍,电影院、学校、百货商场一应俱全。当时的杨家坪还是居民区,南岸则是一片农田,建设厂的职工们可以“足不出厂”,就过着丰富的生活。
第一张照片
1994年
军工车间后就是摩托配件车间
刘勇回忆说,“我拍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现在的格林豪泰顶楼拍的。”就在谢家湾公交车站对面,那栋楼已经建了几十年,在这之前,它是谢家湾一带少有的豪华酒店。
1994年,听到厂里的同事说,厂子可能要搬家,“说是为了建通往南岸的大桥,要腾地方。”刘勇拿着自己在解放碑买的海鸥照相机在谢家湾到处找制高点,想要拍摄下厂子当时的样子,留个纪念。最终,他在百货商场对面的宾馆顶楼拍下了第一张照片。照片中,一条双向四车道马路横亘中间。马路那头,四栋巨大的红色砖房比旁边的三层白楼还要高出许多,砖房红底黑色顶面,顶面呈拱形。刘勇介绍,“那就是军工车间,旁边白色三层小楼,就是建设百货商场。”而在红色厂房后面,还有几栋稍低的厂房,“那里就是摩托配件车间,那个时候,建设厂军工制品和民用品都在生产。”从1977年开始,建设厂就已经贯彻“保军转民”的方针,在保证特种机械产品生产任务的同时,试制、生产各种民用器械。
上世纪80年代,建设集团开始与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进行技术合作,引进V80型摩托车技术,开始生产CY80型摩托车。随后,又引进了多项摩托车技术。随后多年,建设摩托成为了重庆建设厂军转民的龙头产品。1992年,建设集团与日本雅马哈合资,成立了重庆建设雅马哈摩托车有限公司,一直生产至今。1994年,建设摩托和嘉陵摩托已经跻身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也托起了重庆摩托制造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张照片
2006年
鹅公岩大桥已通,2号线来了
刘勇拍摄的第二张照片,时间跨度有12年。和上一张相比,马路那头巨大的厂房和宿舍楼仍在,但马路这边的居民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圆弧形立交桥公路。照片上显示的尽头,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刘勇介绍,“杨家坪步行街已经建起来了,鹅公岩大桥也通了。”
这是鹅公岩大桥通车的第六年,南岸成了刘勇和家人玩耍的一大去处。在2000年以前,去南岸最近的地方是要从嘉陵江大桥过桥。再之前则是在菜园坝坐渡轮,半个小时一班。
除了立交初具规模,照片上还有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四节车厢的轻轨2号线在半空中被定格。轻轨是2004年开通的,在刘勇记忆里,那是一件大事儿,“刚刚开通的时候,我们下了班就去坐,太神奇了。”坐轻轨去解放碑是当时最时髦的事情,居然只要半个小时就到了。许多人拿着相机坐上轻轨,和这个新奇的大家伙合影留念。
就在这张照片里,建设厂的厂房上写着几个大字——“建设实现一三九,摩托实现全球通。”实际上,除了摩托制造业,重庆建设工业公司的汽车相关产业也开始在发展。2003年,重庆建设日本精工电子有限公司、朝阳贸易株式会社签订了120CC车用空调压缩机技术转让合同,开始大力发展车用空调的生产与研发。也是在2003年,主城工厂“退城进郊”的政策越来越明了,建设厂与巴南区政府举行了购买土地签字仪式。刘勇和老同事们知道,这一次是真的要搬迁了。
第三张照片
2011年
老厂搬迁,留下一大片空地
2007年,刘勇正式从厂里退休,没有等到建设厂的搬迁,他所有的工人岁月都留在了谢家湾。但老厂终究还是搬了。
2009年,重庆建设集团花溪公园区正式投产。对于老刘来说,那已经和他的生活逐渐远去,老厂房拆了,留下一大片的空地,但建设厂的家属区仍在。老刘在鹅公岩社区重新开始工作,四周的老楼房让他觉得很熟悉。偶尔,刘勇会沿着长长的台阶下到江边的防空洞附近,在那里,老厂的防空洞和厂房都没有拆迁,这是建设厂在谢家湾留下的最后的生产痕迹。
第四张照片
2015年
万象城耸立,谢家湾变漂亮了
四张照片中的最后一张是老刘拍摄于2015年,拍摄地点仍旧是在酒店的楼顶。前一张照片中突兀的空地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万象城的写字楼更是高耸入云。刘勇仍旧住在建设厂的老宿舍楼里,时常会拿着相机,到马路的那边去拍拍万象城附近的“现代世界”,“以前根本想不到,谢家湾会变得这么漂亮。”
建设厂的老居民区也在发生着变化,电影院拆了,可能要建新的楼盘。在老刘看来,建设厂的影子正在一步一步消失,就连江边防空洞附近的厂房也消失了。在即将到来的六月,那里将变成“建川博物馆”重新开放,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刘勇决定到那时再拍一张照片,记录下重庆建设厂在谢家湾近80年岁月中最后的模样。他说自己会在那里当一个义务讲解员,“毕竟,没有多少人比我更了解这些防空洞的过往?”
新闻纵深
从汉阳兵工厂走到今天 建设厂及其前身的四次搬迁
重庆建设厂的前身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汉阳兵工厂。1890年,随着创始人张之洞的调任,兵工厂由广东搬迁至湖北汉阳。
1938年,日军逼近湖北,兵工厂第二次搬迁,从湖北汉阳迁到湖南辰溪。1938年6月,汉阳兵工厂员工家属2万多人全部投入拆迁工作,除少数自行疏散外,大部分随同载运机器的船只撤离武汉。同年11月21日,汉阳兵工厂改称兵工署第1工厂,次年3月于湖南辰溪重新开工生产枪弹。
第三次搬迁是1939年底日军轰炸辰溪,工厂遭到破坏,从湖南搬迁到重庆谢家湾鹅公岩。
1941年4月,第1工厂对外使用“汉兴公司”的代号,位于重庆鹅公岩及张家溪。1942年2月,迁建鹅公岩的工作基本完成,各制造所先后开工生产。工厂生产制造单位共有9个所,主要产品为枪弹、甲雷、机枪及手榴弹。1943年,开凿岩洞工程完成,从傅家沟到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共开凿岩洞107个,面积20124平方米。1943年年初职工人数为6407名。
第四次搬迁是在2003年,工厂积极响应重庆市“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战略,由谢家湾迁往巴南区花溪工业园区。
2003年12月底,建设厂与巴南区政府举行了购买土地签字仪式,由此拉开了企业第四次搬迁的序幕。建设厂扩能迁建花溪工业园区开工典礼于2004年11月举行。2008年8月,建设厂主体搬迁启动仪式隆重举行。2009年7月,建设厂在花溪工业园区全面启动生产,标志着建设工业第四次搬迁圆满结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