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护士到援外救援队队员 80后“熊猫人”张珂的蜕变

09.05.2018  19:48

张珂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消息,国际护士节临近,来自重庆市卫计委的统计,全重庆近8万的注册护士中,男护士的数量仅有2000余名,占比约2.5%。稀少的男护士们被戏称为“熊猫人”。在重庆市急救中心手术室护士张珂看来,选择了护士职业,就要把它当作事业来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得到了‘便士’,拥有了‘月亮’

仰望天空看见月色皎洁,那是一种获得高远的理想追求;低头赚钱获得便士,这是一种平淡的物质生活。英国作家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向世人发问,要理想追求?还是要物质金钱?

19岁时的张珂,只知农村的孩子必须早当家,所以,2008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比较现实地选择了护理专业。“好找工作,不愁生活!

也就在之前的两个月,5.12,汶川地震,同胞伤亡……似乎国难之后的触动,让他走上护理之路,但他不清楚。

不管怎样,现实和理想殊途同归。

9月,张珂如愿以偿,考入重庆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开启了他人生的护理之路。

记得,当时我们护理专业,一个大班253名学生,只有8名男生,有的班甚至没有男生。

或许,学子们蜗居式的、单一化的,单调枯燥的生活节奏,挑战着男性小脑里储量丰富的多巴胺。

七尺男儿身, 一袭墨绿衣,一顶小花帽,一个大口罩,护士的全身,只能露出两只眼睛。

超低的社会认同感,让男学子们从医科大学护理事业专业毕业后来到医院,在现实生活的判断中,再次分流一批又一批。有人去从事医疗器械行业,全心捞金;有人干脆转了行,追求别样的价值。

负能量的传播,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张珂。这也得益于大学老师朱老师的谆谆教诲:男护士职业认可度不高,社会显示度低,必须克制社会上盛行的物欲和浮躁心态……所以也决定了男护理群体,只能是一股崇尚精神的清流。

2011年的择业季,班上还剩下6名男生坚持从事护理工作,他们分别在西南医院、重医附二院、垫江区人民医院。张珂选择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担任手术室护士。

男护士的数量相当微弱,但需求量相当大,特别是在120急救中心,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耐力好、应急能力突出,再加上你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执着,这些优势会让你有机会脱颖而出。

虽然时隔7年,但张珂仍能清楚记得,当初实习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护理部主任董荔,与自己那一场温暖的谈话。

张珂至今感激朱老师和董主任,他们不仅是自己的职业引路人,更是因为他们的个人魅力和护理操守,让张珂深信,护理不仅仅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技术,还是一门拯救生命的艺术。

在这里,张珂得到了“便士”,更拥有“月亮”。

我将护理职业做成了护理事业

张珂和同事们紧急救援伤者。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张珂正式参与的第一台手术,是在2011年。

夏季,闷热的空气几乎让人窒息,即使临近傍晚,也没有一丝凉意来抚慰人们疲惫的神经,烈日炙烤的街道似乎要把日间吸收的热量奉还。准备下班的张珂接到电话,立即抢救一位遭遇车祸的重伤患者!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手术麻醉科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役的先头部队。

严重多发伤!反应敏捷的张珂与麻醉医生一起推着患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手术间。“患者全身被鲜血染红,面部更是血肉模糊,从脸上已分不清五官的位置,小腿不在,要命的是大腿已被货车碾压得骨肉不清,呈颗粒状的肉粒还粘连在大腿根部,随着救护车的飞速前行左摇右甩……

我当时浑身有些哆嗦,面无人色,仿佛血液从体表迅速缩回。”这突然且强烈的刺激,挑战着张珂的心理承受力。

思绪神游几秒后,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让张珂迅速定神。准备手术用物、外科洗手、穿手术衣、铺巾……虽是第一次,张珂却做得非常娴熟。

第一位患者、第一台手术,张珂便经历了最惨烈的场面。但此后的手术,张珂也就驾轻就熟了。

这都是工作之余,每天至少两小时的学习练就的‘真功夫’。”张珂显得很淡定,“急救中心接收的病人基本属于危、急、重型,又多以外伤尤以车祸伤为主,场面往往惨不忍睹。要挽救患者,就必须快、狠、准。快速抢救、不怕血腥、准确判断,这倒逼我们男护士要不断修炼‘内功’。

谈到张珂,手术室的护士长蔺习凤说:“张珂是典型的‘拼命三郎’!

平日里都主动要求配合重大疑难手术,工作平均在10小时以上,遇上心脏手术、肿瘤手术等特殊病例,连续工作20小时亦是常态。

7年,加班500多次,参与手术4000余次。

他说,护士不只是帮医生递手术刀,在手术室里,台上台下很多情况需要他处理。量的积累成就质的飞跃,慢慢地,张珂成为手术室里的“多面手”,成为这四方手术间,三尺手术台的“大管家”。

参与的上千次手术中,我认真观察,总结每个手术的特殊性和各位外科医生的习惯,制定出手术室用物宝典。攻克手术护士与不同习惯外科医生的配合难题。

他被甄选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移动手术车护士,参加重庆消防大型应急救援演练。先后参加各种大型医学救援演练4次。

针对家属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他充当心理医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术前心理引导。

根据病人手术期间出现的紧张和焦虑问题,设计制作手术室健康宣教手册,引导病人平静、快乐地理解麻醉和手术治疗。

他回忆道:“那是2014年夏季,一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因恐惧麻醉而拒绝骨折内固定手术,出现异常狂躁现象。我先站在患者旁边静静观察,然后尝试与患者交流。从热点新闻说到生活趣事,从天文地理聊到重庆美食,患者的话匣子打开,情绪逐渐放松。而后我开始引导患者慢慢接受麻醉并进行手术。”整整一个小时的心理疏导,成就手术室健康宣教手册的出炉。

这一年,张珂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并光荣地成为优秀共产党员。

张珂感言,当初为了养家糊口选择了护理职业,但现在已经将护理职业做成了护理事业。

我要对自己的信仰和事业负责,救护更多的人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南亚山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惊天一响,使尼泊尔整个国家陷入苦难中。

彼时,张珂正在和家人筹办母亲的50岁寿宴。

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死亡威胁的同时,也对中国(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发出呼唤。

是留在家里为辛苦养育自己成人的母亲祝寿,还是远赴尼泊尔救援友邦人民生命?艰难抉择时张珂提醒自己:“职责在身,信仰所系,我是党员,我要冲在最前面。

2015年5月8日,张珂随中国政府医疗队(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紧急进入尼泊尔开展国际救援,体现和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和责任。

5月12日,医疗队经历了尼泊尔地震后的最强余震,7.5级余震让人想起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众人恐慌的情景让张珂至今还历历在目。

他给我们讲诉了那个让他触及灵魂,终生都不能忘却的一刻——

身子突然摇晃,耳边传来呼喊声和口哨声,周围的房屋瞬间倒塌,周围的山体迅速滑坡,帐篷仿佛在被人拼命的扯动。又是5.12,又是在护士节,又发生了地震。

亲身经历的这场地震让这个“提灯男神”的内心受到震撼一击。“人渺小且脆弱,生命需守护,我要救人,救护更多的人。”灵魂在危难中震撼升华,并指引着他一路前行。

现实不容他有半点马虎,张珂正在帐篷手术室里协助骨科医生为一位腿部骨折的病人进行石膏外固定手术。

他没有慌乱,因为他明白,自己慌乱会让病人更紧张。他一边固定病人脚上的支架,一边用英语安慰病人情绪。

见身边的医生和护士都十分镇定,原本因手术床摇晃而有些不安的病人也逐渐恢复了平静,只是双手抓紧行军床的支架,静静的接受医护人员为自己手术。

尼泊尔救援期间,他共计完成手术配合百余例,管理物资达十余吨,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归国后,2016年1月张珂受到重庆市卫生计生委的“嘉奖”,3月被评为院级“应急工作先进个人”。“挽救生命,不分国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腼腆的笑容泛呈在俊朗的脸上,让他多了几分邻家大男孩气息。

华龙网记者 黄宇 通讯员 陈英

原标题:从男护士到援外救援队队员 80后“熊猫人”张珂的蜕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