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猝死 4个月来我每天都在伤心自责
来信>
没有来得及告别,父亲走了
张娓:
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给你写这封信。除夕前5天,我身体一向健康的父亲半夜突发心梗猝死,没有一句遗言,我也没尽一点点为人子的义务和责任,他就这样永远离开了。
最初只是感觉惊恐和突然,像木头人一样在亲友的帮助下勉强办妥了父亲的后事,清明节他也入土为安了。父亲去世不久后我开始失眠,越来越严重,到几家医院看病,安神的中药西药都吃了不少,效果一直不好,仍然睡不着,或者太疲倦了迷迷糊糊睡着一会又很容易惊醒。姐姐和妻子都劝我节哀,理智上我也清楚父亲已逝,好好活着是最好的纪念,所以我尽量不去想他,不去碰和他有关的事。连他住的房子也是姐姐和妻子去收拾处理的。
晚上躺在床上,我也跟自己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接受。但一闭上眼父亲的音容笑貌仍不停地浮现在眼前,我心里就会升起浓得化不开的悲伤,尤其想起父亲生前对我的种种付出,而我对他的种种不好,很内疚自责,备感生命的脆弱和虚无,觉得自己非常无力。
看到我日渐消瘦,迷信的岳母说要去找人做法事,我坚决反对。但每天被无力感包围也让我很恐惧,我不想这样下去,看见姐姐、妻子、岳父母如此担心我也很难受。逝者已逝,生者要坚强,我知道,可我怎么才做得到?
何新林
分析>
接纳不可逆转的改变才能重生
18日上午,我和何新林在人和星光天地附近一家茶楼见面,他33岁,在金融行业工作,最近断断续续在休病假。
外面一直在下雨,何新林说头天晚上11点半上床,夜里3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一直盯着窗外,祈祷早晨出太阳,结果还是下雨,真烦。如果现在有太阳,阳光灿烂多好。我说6月的阳光若灿烂估计天气就会很炎热,也容易让人烦躁。他想想说也是。
看到他情绪平静点以后,我请他聊聊父亲。他喝了点热茶说,唉,身边的人都不和我聊这个,我也压抑着不主动找人说,大家都担心我越说越悲伤,但不说难道这件事就不存在了吗?我父亲突然之间就不在了,我每天都在想这个,想到心里就空荡荡的,背心一阵阵发凉。我点点头说,我有个同事在父亲骤然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头顶有风在凉飕飕地刮,何新林说对,就是这种感觉。
何新林说父亲仅66岁,虽然爱吃肥肉爱抽烟,但身体很棒,早睡早起爱运动,走路爬山比自己还快。父亲性格开朗,经常组织老朋友老同事聚会,大家也都信任他喜欢他,他说至少要活到88岁,努力活到99岁。上天为什么如此不公平?我们有什么错?我摇摇头说,没有错,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想想各种灾难中那些无辜受害者,他们哪里有什么错。何新林深吸了一口气说,人如何可以对抗不可抗?我还是摇摇头说,本质上说,无法对抗,只有接受和敬畏。不可抗让我们正视人的脆弱,接受这一点,我们才能将脆弱和无力转化为坚强。何新林的眼泪无声地流淌。
心理学将体验丧亲后的哀伤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震惊、否认,拒绝相信逝者已逝的事实,表现为思维变得迟缓,麻木。然后是愤怒和抑郁,对逝者有很深的怀念,将逝者理想化,指责自己对逝者不好,羞愧内疚加重忧伤。最后是接纳与重生,接纳不可逆转的改变,以新的视角看待人生和世界,以新的热情投入新的生活。
何新林说自己现在就卡在第二个阶段,想到父亲的很多好,比较之下觉得自己很坏很自私——5年前母亲去世后不久他想和一个阿姨重组家庭,我和姐姐坚决反对,一方面觉得这样对母亲很不公平,另一方面也觉得他这个年纪再婚很丢脸。他感叹了一句若你们妈妈在天有灵也会赞成我的,唉,你们觉得丢脸那就不给你们丢脸了。现在,我才体会到他实在是太孤单了,而我们也太自私了。如果他再婚,可能会更开心,就不会走得这样突然。我告诉何新林,已经发生的事再去做假设没有意义,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自私也是一种成长。父亲走了,你们的关系并没有结束,你内心这些重要的情感可以表达出来。可以试着给父亲写一封信,道歉、请求原谅,到父亲的墓地去念给他听,把写信读信当作一种仪式,慎重地和父亲做一次真正的告别。这样,才会有力量进入第3阶段,接纳与重生。把对父亲的怀念安放在内心的一个角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积极创造更好的未来告慰充满遗憾的过往。
对话>
哀伤最终可以平复
生活也会恢复正常
张娓:大多数人治愈哀伤,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何新林:需要这么长吗?
张娓:哀伤是生命中的一道重创,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给内心带来巨大悲伤。要适应这种改变,一步步消解悲伤,确实非常不易。
何新林:姐姐以前和父亲感情还好些,为什么她没有我的反应这样强烈?吃得下睡得着。
张娓:每个人对待情感的方式不一样,内心承受力也不一样。她吃得下睡得着不意味着她心里没有哀伤。
何新林: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很难走出这种哀伤的情绪?
张娓:我们都不擅长面对人生所失,强烈的伤感情绪,确实难以轻易平复。
何新林:最终可以平复,让生活恢复正常吗?
张娓:可以,伤痛治愈之后,生活会继续,精彩会继续。很多人在哀伤平复之后都能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只是请记住,治愈哀伤,接受、面对、释怀,都需要时间,不要逃避,也不要在哀伤之上再加上恐惧,让内心受到双重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