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石 这里曾走出了老重庆家喻户晓的天厨味精和蜀秀香皂

14.05.2020  01:31

猫儿石是重庆地名,位于重庆江北区嘉陵江边,这里的江崖上曾有一块石头(有的说是一大一小两块),形如猫匍匐捕鼠状,因此而得名——猫儿石。

江北厅志》有记载:“嘉陵江岸,岩石狰拧,蹲立百仞,若捕鼠状”。

△《江北厅志》(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是老话,有奇特物存在,必有民间传说,猫儿石也不例外。

故事很长我就简单一句概括:说此石头天上的猫,下凡间后在此打盹,结果睡得太久,就变石头了。

不过块石头如今都不在了,估计是睡醒了,又回天上了吧。在江北还有只“耗儿石”,不晓得它们有没有关联没有。

猫儿石“”的读音应该是mao,猫的的一半是“”,读音是miao,老重庆人习惯把“猫mao儿石”喊成“苗miao儿石”。

这其中也是有个民间故事的。

清初,湖广填四川,有移民来到这里,见已有人居住,就问这地方叫什么,回答是猫儿石。这家主人属鼠,也忌惮猫。觉得这地方猫克鼠,不好,想继续走。但一家人都走不动了,只好留了下来。为避讳这只猫,就把“”字读半边,读成“”。

△湖广填四川的见证——湖广会馆

至于为什么这样喊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总结一下,大致分为三种。

理由一:猫儿的叫声是“”,“”通“”,这里又有像猫的石头,所以就叫苗miao儿石。

理由二:以讹传讹,就像把鹤皋岩叫鹅公岩,叫习惯了就成了苗miao儿石。

理由三:有句老话:四川人生得奸,认字认半边。把猫儿石的“”认成“”,长此下来,就成了苗miao儿石。

不管是喊做“猫儿石”还是“苗儿石”,老重庆人都喊“苗儿石”习惯了,改不了口了。反正我是改不了了。在这里有个小学也叫“苗儿石”小学。

△猫儿石车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清时猫儿石只是嘉陵江边一个乡村小渡,仅一艘过江渡船,几间供过往行人和船工歇脚的小茶铺和饭馆,冷清得很。

1938年,这里的平静被打破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局势的发展,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大批的工厂、企业西迁,大量人员涌入,重庆变得繁荣起来。

许多工厂看中了猫儿石,因为这里靠近江边,是天然的港口,而且许多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用水,于是纷纷在这里建厂。当年猫儿石最著名的是统称五厂的天原、天厨、顺昌、龙章、维昌五个企业。

随着大量企业的建设,五湖四海的工人涌入苗儿石。人多了后,饭馆、茶楼、药店、客栈、菜市等随之兴起,形成街道,人们便把这里叫作猫儿石正街。

△猫儿石老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厂还建立了联合医院,政府也设立了镇公所、派出所、中心民国学校、轮渡公司等。猫儿石逐渐热闹和兴旺起来。解放初,当时猫儿石码头日运量已近2000人次,可见其繁忙的景象。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猫儿石有各类型大中小型企业数百家,包括长安厂、江陵厂、望江厂、重钢三厂、通用机器厂、重庆香皂厂、重庆造纸厂和天原化工厂等,是重庆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

△天原化工厂(图片来自于剑桥大学馆藏,时间为1943年6月初旬)

在猫儿石这里诞生了重庆不少知名品牌,我说两个,老重庆人一定都知道!

一:天厨味精

重庆天厨味精厂出品。

1938年春,中国“味精大王”吴蕴在猫儿石征得土地,筹建天厨味精厂、天盛陶瓷厂,即为后来的天原化工厂。

1940年,天厨味精投产,风靡山城。连时任美国副总统也曾到天厨重庆工厂参观。

△美国副总统到天厨重庆工厂参观

从此天厨味精成了重庆人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调味品,身为重庆人,多多少少都会品尝过天厨味精的滋味吧。

2008年天厨味精厂搬迁,然后天厨味精就淡出了重庆人视线。

二:蜀秀香皂

重庆香皂厂出品。

△蜀秀香皂(图片来源于网络)

蜀秀,在80年代达到巅峰,家家户户必用,重庆人洗澡时一定在身上抹过它吧。

在90年代被白猫收购后,开始走下坡路,然后就没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猫儿石许多企业倒闭的倒闭,消失的消失,搬迁的搬迁。随着2008年,天原化工厂的搬迁,猫儿石的工业时代就此结束。

原标题:猫儿石,这里曾走出了老重庆家喻户晓的天厨味精和蜀秀香皂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