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超5万亩
玉米与大豆套种并不新鲜,但这两种作物套种却同时获得与各自单独种植时同样产量!近日,记者从市农技总站了解到,我市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已超过5万亩,每亩能增收节支562元以上。
效果 两种作物“各取所需”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什么模式,与传统套种相比,它的效果如何?
据了解,这种技术主要利用玉米叶片上举收敛、遮光小的特点,选用植株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和矮秆耐阴的大豆品种,通过宽窄行套作,让玉米、大豆都能“各取所需”,获得较好收益。市农技总站书记李杰表示,从2013年起,我市在丰都、铜梁、巴南等玉米、大豆的高产地,创建示范片试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克服了传统玉米大豆套作时的效益差问题。
2013年,市农技总站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丰都县十直镇开花寺村推广这一技术。测产时,示范片和攻关片玉米平均产量各为432公斤、521公斤,分别比非示范区高36.3%、64.4%;示范片和攻关片大豆平均产量各为121公斤、138公斤,分别比示范区高158%、187.5%。按市场价每公斤玉米卖2.6元、大豆6元计算,玉米、大豆产值分别为1123元、726元,除去各种成本,玉米和大豆亩均纯收入比非示范区高562元。
关键 换品种、改栽培方式
与传统玉米大豆套作相比,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关键点在哪里?
“改品种、改栽培方式。”市农技总站旱粮科副科长冉国清介绍,就是让两种作物在生长期尽量少争光、争水、争肥,同时能相互“促进”生长。
根据这个原则,玉米应选择植株相对矮小、紧凑、抗倒伏的早播型品种,尽可能减少玉米对大豆的影响;大豆尽可能选择夏大豆品种,将二者的共生期缩短到40天左右。
栽培方式也相应改变。一方面,玉米要实行宽窄行种植,按1.4米:0.6米的行比设计,既增加了玉米的栽插密度,也让大豆获得更多光照,并减少了病虫害发生机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机械化收割,而大豆特有的固氮作用,也减少了套作时玉米的施肥量,有利于节约成本。
难点 农民不愿换种植方式
经过两年多推广,这种模式在我市现在的情况如何,推广中存在哪些困难?
“首当其冲的是如何转变农民观念。”李杰说,现在,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大多在50岁以上,他们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相对困难。
在品种选择上,农民喜欢大穗型玉米品种,认为这样的品种才能产量高、抗倒伏,这恰好对套种的大豆造成影响;其次,该技术要求增加玉米密度,要从传统种植的亩均2600窝至2800窝,增加为3400窝至3800窝。为适应我市的气候特点与农民心理习惯,市农技总站将每亩窝数降至3200窝至3400窝,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民不愿接受。
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初衷之一是为后期收获时方便机械化操作。但由于我市山区、丘陵占多数,田块破碎,适应这种小型田间的机械还在研发中,因此,收获仍主要靠劳动力,让这种技术的效益大打折扣。
展望 推广面积可达30万亩
近年来,我市推广了不少作物的套种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也有了发展。
“以这项技术为基础,各地根据市场需求还作了相应‘改进’。”李杰说。巴南区原来玉米主要是粮饲兼用品种,今年该区姜家镇将玉米改为黑糯玉米、黑大豆,并推广春糯玉米+黑大豆+短季蔬菜模式,预计亩均收益将超过6000元;丰都等地采取玉米+大豆+冬季青菜头的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每亩地年收益增加30%以上。
据了解,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在我市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