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每次走出去,故事一箩筐
宏美达企业集团董事长 王晓辉
重庆晨报记者 许星 采写
国内丝绸业贸易量下滑、人力成本上升,让丝绸行业急迫地想走出去。宏美达一直在尝试走出去,去的地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合产业发展,但为什么它的走出去之路仍一波三折?宏美达的经历,对正在准备走出去的渝企而言,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王晓辉是宏美达企业集团董事长。她的企业多年从事丝绸生产及贸易,目前是西南茧丝绸行业最大的一体化企业。
王晓辉一直酝酿让企业“走出去”,向自然条件更好、劳动力要素价格更低的市场进行产业转移,她兴致勃勃地前往东南亚、东北亚投资,但结果却让她有些失望。2011年,宏美达将“走出去”战线全部收缩。
“并不是我们不想走出去,‘走出去’是一个必须要仔细思量、认真斟酌的事情。企业必须对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作出详细评估,最终才能慎重地作出投资决定”,王晓辉说。
第一次走出去
东南亚,条件好得让人心动
2004年底,东南亚某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主动找到王晓辉,希望宏美达能够到该国发展。当时国内丝绸贸易量下滑,人力成本却不断上升,宏美达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王晓辉对于企业“走出去”寄予厚望。
2005年,王晓辉前往这个东南亚国家考察。当时很少有中国企业前往这个国家投资,在相继会见了该国政府的多位高层后,王晓辉感觉,这个项目对于那一届政府来说,不仅是一个农业产业化的外资项目,还是执政党将其作为赢得大选的一个砝码。这个投资已经成为那一届政府力推的明星项目。
王晓辉随后实地考察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实在让我们惊讶,那里的桑树长得又快又好,叶子有篮球这么大。在中国一年只能养4季蚕,而在当地可以养18季。当地还有保持非常好的土蚕,吐的丝就是黄色的,根本不需要染。而且人均土地面积达到40亩,完全适宜蚕桑的产业化推广。”
王晓辉考察后很兴奋。然而,她前往中国驻该国大使馆,与商务参赞交流这个项目时,参赞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国内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农业项目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他要给我敲个警钟。”王晓辉当时并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是5年后,她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发展越来越举步维艰
从2006年开始,宏美达先后投资了400万美金,在这个东南亚国家建立了两个养殖示范基地,最多时发展了1万亩桑园。公司从国内将桑种、蚕种出口,在示范基地育种后,教会当地农民栽种,蚕种由公司共育后交给农民饲养。农民养出蚕茧后,公司进行收购。由于东盟十国之间贸易自由化,这批蚕茧很容易就以零关税“就近”卖给了邻近的泰国企业。
虽然拥有天时地利,但宏美达在海外投资的后续发展却越来越举步维艰。在王晓辉看来,最大的原因在于当地人对待劳动的态度。
“这个国家的民众只要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就足够了,并不像中国人倡导的要勤劳致富。”王晓辉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国民性格,让当地人缺乏职业化农民的素养。
王晓辉举例说,按照工艺流程,蚕子成茧后,应该尽快将茧里的蛹烘烤死亡,用于缫丝。但当地人看重的并非是蚕茧和丝,而是蚕蛹的营养价值,他们直接把蚕茧剪开吃里面的蛹。但对于企业而言,蚕茧一旦被剪开,就无法缫丝,成了废茧。
王晓辉说,当时该国最高工资兑换成人民币也就差不多200元,宏美达虽然开出了300-500元人民币,但员工们做了一段时间就纷纷不辞而别,原因是嫌工作太累。
宏美达在该国投资最高峰的时候,从重庆派出了30多个技术骨干、4个团队,仅翻译就请了6个。宏美达最初也给该国政府许诺,如果在当地产出的蚕茧在3年后能够达到200吨,就会在当地建一个工厂。但此后几年,宏美达的蚕桑项目一直无法上量,加之该国政府又将水稻产业作为农业重点扶持项目,蚕桑项目受到冷落。公司最终只能逐步收缩海外的蚕桑养殖规模,如今在当地还保留了一个蚕桑养殖示范园。
第二次
到东北亚,投资不了了之
在东南亚投资期间,宏美达还有一段在东北亚投资的经历。然而这次“走出去”同样没有成功。
撬开这个东北亚国家的商业大门,一直是很多中国企业的商业梦想。为了获得通往该国的商务考察签证,王晓辉足足等待了一年时间。到了该国后,当地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员工素质,以及工厂的机器装备都让她眼前一亮,“当时他们缫丝厂的设备,比我们国内的更先进。生丝在国内的价格接近40万人民币/吨,而在该国还不到20万。”
该国政府希望重庆企业家能与他们的国有企业合作投资建厂,王晓辉也为此在积极准备。但宏美达最终未能在当地实现投资,王晓辉把原因归结为投资环境的大尺度局限。
王晓辉,到达该国后,所有成员的手机都被收掉,需要同外界联系必须通过该国商务部商务处转回国。如此一来,现在只要几分钟就能联系的事,当时需要1个月左右时间。随后,宏美达希望在通讯管制的情况下依靠邮件进行沟通,但是该国却没有互联网。而对于农工产业化企业来说,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何时播种、何时收茧非常重要,没有及时便捷的通讯工具,投资风险骤然加大。
放弃投资后,宏美达希望能同该国企业保持贸易,进口蚕茧和生丝,“但对方的国家体制限制了我们的贸易往来,贸易方给我们的承诺,需要层层汇报,但最后无一兑现”。
第三次
党派之争遭遇软“打整”
2008年,宏美达再次前往东南亚另外一国考察项目,并与当地政府达成先开展贸易、再进行基地建设的初步投资意向。
然而在对基地建设进行接洽时,宏美达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王晓辉说,该国政府推荐的项目落地省,大多数劳动力都是没有土地的流浪汉,而且这个省的执政党派恰好是政府的反对党,所以省长对宏美达投资的事情一直进行“冷处理”。虽然宏美达的人员每个月都在与省里进行沟通,甚至派出了集团分管老总常驻该国,但是最终这个项目还是不了了之。
经历了三次“走出去”失败后,王晓辉突然发现,当时在拜访那位中国商务参赞时,参赞说的那句话十分正确。“走出去”能否成功,除了企业自身是否做好准备外,也与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走出去仍是必由之路
虽然三次“走出去”都失败了,但王晓辉说,对丝绸行业而言,“走出去”仍是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传统的五大丝绸产区浙江、江苏、山东、四川、重庆的产业都出现了大幅萎缩。浙江著名的‘湖丝’不得不收购广西蚕茧,而山东这几年蝗虫泛滥导致蚕桑产业也遭受重创,而重庆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丝绸企业也从300家缩减到只有几十家”,王晓辉说。
宏美达去年销售做到了8亿元人民币,而丝绸部分只有1000万美元。“我们在涪陵、武隆的蚕桑基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我们的丝绸产品一方面在国内的商场销售,另外也在给世界各地多品牌贴牌生产。但总体而言,受劳动力、产品附加值、消费市场、替代品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的丝绸产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要么就像京剧一样最终成为一块‘化石’,要么就是‘走出去’另谋发展。”
第四次应该如何“走出去”,王晓辉认为宏美达需要细致调研后,做出谨慎的决定。
编后>
“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目前中国经济界最热的词语——新一轮的海外投资号角再次吹响。
能与此相佐证的是,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约为14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总规模约2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跻身全球资本净输出国行列。
对于重庆企业来说,海外投资差不多已有30年的历史,国企海外投资的服装厂、饮料厂、餐厅,参与的道路、桥梁、住宅项目遍及全球五大洲。
进入本世纪之后,以摩托车产业为代表的重庆民营企业开始尝试海外投资,经过15年的野蛮生长,博赛的矿业、力帆的轿车厂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了去年,重庆民企海外投资项目数量、合同金额、实际投资已赶超国企,成为重庆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
对于重庆民企来说,新时期的“走出去”不仅是响应一个政府决策,助推一个大国梦想,更能解决产能、汇率、利润、转型等深层次的现实问题。
当然,对于民企来说,新时期的“走出去”也必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单纯的贸易利润已经越来越少,更需要贸易+工程+投资的复合模式。另外,过去我们成功的例子更多是资产型、资源型投资,我们的管理模式如何输出,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差异、法律纠纷,这还需要更大的商业智慧。
从本月开始,全国工商联在全国范围内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始了一次深度调研,仅重庆工商联负责人走访、召集座谈的企业就超过80家。而如何帮助重庆民企在新常态下走出去,成为了这一轮密集调研的核心目的。文/仇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