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急不得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取得巨大成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今年两会的关注热点。中小学该如何更好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
记者: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之间越来越缺少对接,新潮流与传统文化之间似乎存在疏离的现象。
王本朝: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我认为,一方面过去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受重视,是因为科举考试要从中命题,今天学生不考这些内容,相应的学习动力自然就会下降。现在中小学教育充斥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在考试导向下,学生哪还有时间去读、去看那些传统的东西?整个社会也缺少这样的意识:不是所有学的东西都要以考试为目标,即使不考试,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晚清以来,整个社会存有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偏见,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拖累。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对传统的认识偏差导致中小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有一定的疏离感。
记者:应该如何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王本朝:对传统文化,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传统文化与今天中小学教育的关系,也要一分为二地看。
我们要逐渐把传统文化引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中,在教育中注重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教育成就,不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体系对立起来。
我们要注意到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应该适度地在教育中融入传统元素,但不能矫枉过正。因为毕竟现在要培养的是具有现代意识、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人才。
所以,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将其变成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记者:在您看来,中小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避免哪些误区?
王本朝:我觉得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对的,但是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教育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不能指望讲几次课就彻底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欲速则不达。
和其他学校教育一样,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尊重教育规律。比如在教学中遇到一个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尽管是古代的,是先人们留下来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却是新的,不能指望学生马上熟悉这些知识。所以传统文化素养要慢慢地养成,对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我们要特别提防搞成一场强制性的、命令式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