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王树增推新作《抗日战争》关注人的命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名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继《长征》和《朝鲜战争》后,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又有新作,并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和读者见面——本周,王树增耗时6年创作完成的战争系列收官之作《抗日战争》正式推出了第一卷(1937年7月—1938年8月)。为此,王树增接受了记者专访。
在王树增看来,无论自己写过了多少军事题材的作品,都不是军事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充其量就是一个作家,所以我写的还是时代命运下的人……包括伪军、日军,所有这些人都是我关注的对象。”
这部作品一写就是6年
本次和读者见面的《抗日战争》一共分为三卷,字数高达200万字。书中,王树增以抗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线索,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赢得的伟大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如果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就开始算起,我写这部书写了整整6年。”王树增说,自己的写作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史料的研读、积累、采访和收集,这也是王树增耗费时间最多的一个阶段。“抗战史的战役之多、之复杂,我得核对关于这场战争的所有史料。”不仅如此,王树增说,这个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其实不管是抗战中的哪一方,不管是官史,还是野史,都有可能谬误,“我必须做甄别,绝不能拿过来就用。”王树增特别提到,毕竟是两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得不还要去研究日本史、百年以来的中日关系史,“最后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牵涉到盟军的问题,又是国际化的战争,所以它牵涉的史料完全只能用浩瀚来形容。”
而真正动笔的第二阶段,对王树增来说就真的是体力活了。“我把自己关到屋里,没事就不下楼了,脑子也出不来。”
关注时代命运下的人
在王树增过往的战争系列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能概括出一个基调。像《长征》是乐观的,《解放战争》是气势恢弘的,《朝鲜战争》是悲悯的,但在采访中王树增坦言,这部《抗日战争》尚未总结出好的概括词。“我只能说,我内心有一个强烈动机,就是不屈民族、不屈的性格。”
王树增强调,自己的这部《抗日战争》归结起来还是非虚构文学,而不是一般的战史,而“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人学,我认为,所谓写人就是写那个时代人的命运。《抗日战争》虽然是三卷的体量,是因为战争体量太大了,没办法。但我还是延续我的写法,就是战争中的人。”
所以,读者可以在《抗日战争》中看到的人,包括将领、中下级军官、士兵,农民;还包括伪军、日军的士兵,以及敌占区的百姓等社会各阶层。王树增说:“所有这些人的命运都是我关注的对象。凡是牵涉到人在战争中命运的段落,我都是下笔力的,都是不惜笔墨的。我想读者是想读他们的。”
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