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老皂角树见证郭沫若的重庆岁月 他还曾摘下果实熬液洗发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信公众号消息,重庆作为有着三千年文明史、两千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往今来,培育了众多本籍历史名人,也吸引了大批客籍历史名人。他们的故(旧)居成为重庆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现存历代名人故(旧)居广泛分布在全市30个区(县),尤以渝中、南岸、沙坪坝、北碚4个片区较为集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地处中国西南的重庆,成为了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众多革命先贤和仁人志士以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界人物乃至外国友人纷纷来到重庆。他们在这里为了理想、信念和事业而奋斗,书写了岁月的华章,留下了宝贵的足迹。他们的故(旧)居,更是记录他们辉煌人生的有形载体。基于此,我们推出名人故(旧)居介绍,以期开启一扇了解历史名人的“门”。
本期介绍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旧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珍,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1917年投身新文化运动,以新诗《女神》奠定其在文坛的地位,成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将。大革命时期担任过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后来到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领导大后方文艺界的抗日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务。
从1938年到1946年,郭沫若在重庆度过了8个春秋。他在重庆有两处旧居,其中一处位于渝中区七星岗天官府8号。天官府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内弟修建的私宅,因原址是明朝大臣蹇义的府邸,蹇义官至吏部尚书,为百官之首,称为“天官”,故名天官府。抗战时期,这里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在地。
该建筑坐北朝南,一楼一底,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楼前有一长条形院坝,外有砖石结构大朝门,门额上有灰塑图案。郭沫若居住在天官府4号(现6号)“寄庐”,因居住的3个房间很狭窄,又自嘲为“蜗居”。正是在这里,第三厅(1940年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工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汇聚了一大批进步文艺界人士,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各种进步文艺活动,宣传团结抗战,推动了大后方的抗日救亡运动,带来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1年郭沫若重访重庆时,写下《访天官府寄庐》诗一首:
久别天官府,寄庐今尚存。
危楼经寇弹,破壁透朝暾。
抗日争民主,通宵草《屈原》。
呼儿牢记取,饮水要思源。
1984年寄庐被大火焚毁,相邻的天官府8号留存,解放后,天官府曾为民居。2016年,天官府保护修复工程启动,修缮完成后,天官府将作为新的陈列馆,免费对市民开放。
天官府8号
郭沫若在重庆的另一处旧居是位于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的全家院子,这里是第三厅及之后的文工会在城郊的驻地。因当时城内的天官府经常遭受日机轰炸,所以位于城郊、相对安全的全家院子,也成为郭沫若在重庆期间工作、生活的地方。
该建筑为晚清巴渝传统四合院建筑,坐南朝北,穿斗式结构,东西两个天井,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屋顶,占地面积10 190平方米。小院背倚一座小山坡,风景宜人,舒适的环境使郭沫若终于有闲暇静心创作,他在此完成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的创作,鼓舞民心士气;撰写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在科学解说历史的同时,表达爱国爱民族的热情。院坝里有两棵老树,见证了郭沫若的重庆岁月,其中一棵老树是银杏,郭沫若曾专门为之创作了散文《银杏》;另一棵是黄桷树与皂角树交缠共生的“夫妻树”,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曾带着第三厅(文工会)的女性工作人员,将皂角树结的果实熬制成皂角液,用来洗头发和衣物。
200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全家院子旧址被辟为“重庆郭沫若纪念馆”,成为一个宣传抗日文化,追忆文化先贤丰功伟绩的场所,免费对外开放。2015年11月,纪念馆展陈升级完成后恢复开放,继续向人们讲述当年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及郭沫若的故事。
重庆郭沫若纪念馆
原标题:重庆历史名人故(旧)居系列 ——郭沫若旧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