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抗战时期一所高大上的大学就在沙坪坝松林坡

21.08.2017  08:18

国立中央大学是现在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前身,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是当时国立大学中文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1902年,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创办三江师范学院(1902—1906年),历经两江师范学堂(1906—191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1921—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1928年)、国立江苏大学(1928——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1月,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沙坪坝,在重庆大学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开学,后又在柏溪建新校区供一年级新生用。医学院及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迁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校舍。其实验中学设在贵阳,后因沟通不便,1941年中央大学将该中学划给贵阳市。学校另觅重庆市青木关第14中学为附属中学。

抗战时期,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高校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的学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

中央大学在重庆期间,学校将图书馆建在山顶,并沿着山坡向上建有各系校舍、办公室等,原来此地是一片松林,故又称松林坡,至今就成了地名。在图书馆门口可居高俯瞰沙坪坝全校景色,成了当时学校的著名景点,等到夜色降临,此处又成了观夜景、男女同学谈情说爱的“圣地”。学校在规模、学科齐全度、教授阵容上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

1941年和1943年,教育部两次遴选出“声誉卓著,具有特殊贡献”的部聘教授45人,中央大学入选12人,超过其总教的四分之一,中央大学的经费,相当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校总和。抗战时期开始的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全部考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将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

1941年,中央大学设有七个学院(文、理、法、工、农、医、师范),一个研究生,五十六个系科,九个研究部,一个专科学校,一个附属中学以及医院、农场、工厂等下属单位。有专职正、副教授183人,讲师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学生3153人,全校开设课程共829门。

与重庆大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四川教育学院、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工业实验所等单位,常有演讲会、歌咏会、话剧等演出,师生都可自由参加。沙磁区是重庆学术、文化中心,中央大学是文化区的核心。当时影响大的重庆“沙磁区学术讲演会”就是由中央大学主办,一批社会名流都来此演讲,如翁文灏、潘光旦、李烈钧、孙科、卢作孚等。

七·七”抗战大礼堂是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陪都时期重要遗址。1938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顾孟余主持修建了这座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礼堂被命名为“七·七”抗战大礼堂,成为了国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师生抗日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周恩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郭沫若、黄炎培、陶行知、邹韬奋等名人在此发表演讲。

2016年以来,重庆市、区两级政府和重庆大学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17年6月7日,沙坪坝区文化委和重庆大学基建规划处召开了专家评审会,积极谋划礼堂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希望保留住这座见证了重庆近代风雨的建筑。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

作者简介:李波,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组织编写了抗战名人在重庆系列丛书……

原标题:抗战时期一所高大上的大学就在沙坪坝松林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