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漫步曾家岩 探访抗战大后方的“前沿阵地”
微渝中消息,漫步中山四路,整洁而静谧的林荫道旁,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时常可以看到外地游客慕名观光。道路的尽头,有一片难得的开阔广场,广场中央伫立着一尊周恩来总理的铜像。
曾家岩,不仅是一处地名,更承载着内涵丰富的红色记忆。位于曾家岩50号的周公馆,便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主要办公点之一。而毗邻周公馆的桂园,更是见证了“双十协定”的签署。
让我们跟随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斐的脚步,一起走进这处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前沿阵地”。
环境艰险 “夹缝中”泰然处之
“现在我们看到这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当年是没有的。”蔡斐介绍,在上世纪40年代,这里是一条狭窄而幽静的石板小路,而周公馆便处于道路的尽头。
周公馆本是重庆地方人士赵少龙的宅院,建筑面积882平方米。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市内的主要办公地点,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此。
“从所处位置看,周公馆可以说处于国民党的严密夹击中,这恰如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大后方的形势,内外环境复杂险恶。”蔡斐介绍,当时小楼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楼房内,中共代表团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高官居住,形成了左右内外的夹击之势。
据了解,当年为了监视周公馆,军统特务在路口开了一个小茶馆和修鞋铺,从早到晚轮流坐在这两间房屋中,目光牢牢锁定在周公馆的大门上。而我党的同志也将监视点的特务认得一清二楚,以至于后来双方彼此心照不宣,谁都知道谁是干什么的。
“门内有国民党高官,门外有军统局特务,这就是周公馆复杂甚至是险恶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如此危险复杂的环境中,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党的领导人却从容不迫,在敌人的眼皮下纵横捭阖,有力领导了国统区的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显示出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极高的斗争艺术。”蔡斐介绍。
领导斗争 南方局功勋卓著
周公馆面积不大,但陈设简洁、布局精巧。左侧一楼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十几平方米大小,一张办公桌椅、一张床、一台老式风扇、两三件旧式家具,非常简单。“不管是在延安还是在重庆,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把办公室兼作卧室,家具摆设一律从简,充分彰显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蔡斐说。
环顾房间,墙上有一组周恩来夫妇的照片,其中一幅是周恩来的工作照,另一张是纪念结婚15周年的留影。照片中的周总理和邓颖超面带微笑,这样的笑容感染了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每一个人。
馆内还有两组照片:“雾季公演”和“香港大营救”,真实记录了我党领导的两次重要文化运动,也揭示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重要工作之一——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深入开展抗日文化运动。
蔡斐介绍,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重庆革命活动陷入低潮,各类行动受到国民党反动派打压,工作很难开展。周恩来以话剧为突破口,组织发起“雾季公演”,文化界人士先后排演了《天国春秋》《棠棣之花》和《屈原》等剧目。“雾季公演”持续4年,上演100多部进步剧目,有力推进了舆论斗争,团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香港大营救则可以说是千钧一发。”蔡斐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日寇侵略,香港危在旦夕。中共中央南方局积极营救香港进步人士,将他们安全转移到内地。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我党在短时间内营救出数百位文化人士,包括邹韬奋、茅盾、胡绳和夏衍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中国保存了重要文化力量。
见证历史
“双十协定”在此签署
距离周公馆几百米的桂园,则是曾家岩红色记忆的另一处重要构成。1945年10月10日下午6时,国共两党代表在桂园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
“桂园本是张治中将军的住宅,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他在1939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主任,租下这里后亲手种下桂花树,小院便被命名为桂园。”蔡斐说,张治中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却历来主张国共两党和平相处,同我党领导人也有深厚私人友谊。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前往重庆参加和谈。张治中主动将桂园让出,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同志在重庆办公会客的地方。从1945年8月到10月,毛泽东与蒋介石历时43天的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在此多次会见了各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
一楼左侧是会客厅,在右侧餐厅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曾宴请过各国驻华团体负责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二楼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办公和休息的地方,这里陈列着重庆谈判期间的活动照片,以及《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在当时的有关报道……让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正如一位外地游客在朋友圈所说:“时间的长河会冲淡许多东西,唯独有一样不会,那就是历史的印记。它在一辈又一辈人之间传承、凝聚和升华。”
(鸣谢:渝中区委党史研究室)
原标题:寻城记之探访革命遗迹③ 抗战大后方的“前沿阵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