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余张珍贵照片系统展现百年乡村建设
11月22日,“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现场。
现场展品:摇篮
重庆日报消息,11月22日,由西南大学、北碚区政府和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在西南大学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900余张珍贵的照片,系统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乡村建设模式和面貌,以探寻乡村振兴的历史与经验。部分照片和实物是首次在全国公开展示。
据了解,“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共包含“乡村建设百年图片展”“乡村建设历史文献展”“乡村建设新书展”和“巴渝农耕文化陈列展”四个部分。
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看见,展览用大量照片、书籍、地图、实物等,呈现出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脉络。如在第一部分“萌芽与探路”展区,展示了早在1904年,河北定县乡绅米春明等人就开始以翟城村为示范,实施一系列改造地方的举措,孕育了受到海内外关注的“定县试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蹇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也进行了乡村建设的探索,这些20世纪初不同地域范围内自发的建设性实践,构成乡村建设的萌芽与先声。
20世纪20年代开始,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一批乡村建设代表人物的试验,使乡村建设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试验区达1000多处,呈现出多样化和群体化的特点。”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介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广义的乡村建设也从未停止或消失,不过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从“救民”往“救国”转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建设在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新的形式如大众文艺、水利建设、互助合作等方式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自上而下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进入新世纪,乡村建设又以城乡互助、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方向新特点……展览清晰地梳理了中国乡村建设发展的脉络并展望了新时代的乡村建设。
据介绍,展品中如上世纪60年代,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建设学院时的宣传资料、教具;晏阳初在北碚创办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手绘地图;梁漱溟在北碚创办的勉仁文学院院刊(创刊号)等展品,在国内均是首次展出。
此次展览为期一个月,市民可前往西南大学博物馆免费参观。
原标题:900余张珍贵照片系统展现百年乡村建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