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十八般武艺3丨雷笋节节高 生活日日新

09.04.2020  07:52

乡镇档案

丰都县三建乡地处丰都县中南部,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距丰都县城28公里,幅员面积63平方公里,辖7个村1个社区、45个村(居)民小组,有3862户13865人。

目前,三建乡有建卡贫困人口777户3154人,其中:未脱贫5户11人,贫困发生率0.08%,全乡2017-2019年累计脱贫退出138户441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2.34个百分点。

贫困症结

三建乡贫困程度深、范围广,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地理环境恶劣,属喀斯特地貌,地形呈“三山夹两河”之势,海拔从230米急剧提升到1200米;道路弯多路窄,交通十分不便。

二是自然灾害多发,乡场镇是全市4个重大地质灾害点之一,乡域内有27个地质灾害点。

三是内生动力不足,群众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空巢老人较多。

脱贫武艺

雷笋,学名雷竹笋,又名雷公笋、早园笋、雷笋,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是春笋市场上最早上市的笋种。

雷笋2月初出笋,笋期60-70天,于4月中旬结束。三建乡共栽植笋竹8000余亩,今年部分雷竹进入试产期,预计鲜笋产量可达4万斤,仅销售收入就将助农增收20余万元。

▲四月,丰都县三建乡,春意正浓。

四月,春意正浓。

丰都县三建乡一片片竹林地里,趁着春日,春笋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一节节生长。

竹林间,人影穿梭,村民们正忙着挖笋,装满了一个又一个箩筐。

三建乡地处丰都县中南部,距离县城28公里,有3862户13865人,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当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从230米急剧提升到1200米,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因此,“种什么”是三建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解答”的关键问题。

如今,8000余亩竹林,就是三建乡给出的答案。

今年,三建乡的鲜笋产量将达到4万多斤,仅销售收入就可以助农增收20余万元。

春笋破土节节高,三建乡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在“节节高”。

扎根 政府搭台让荒山变竹海

▲村民廖龙堂在竹林里挖竹笋。

三建乡广泛种植的雷竹,并非当地土生土长。雷竹为什么会在三建乡扎根?三建乡绿春坝村驻村第一书记禹华伦带着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走进了一片竹林。

这是三建乡长出的第一片竹林。”64岁的廖龙堂在林中一边熟练地挖着竹笋,一边笑着说。

时间回到27年前,廖龙堂在浙江省临安县一家雷竹种植基地打工。当地盛产雷竹,竹笋十分鲜美,价格高达20元一斤,供不应求。

要是老家也能种上雷竹,然后挖笋来卖,那该多好!”廖龙堂心里盘算着。第二年回家过年时,廖龙堂带上了老板送他的两棵雷竹苗回家试种。

不到3年,他带回来的两棵雷竹苗就长成了一片竹林。到了1998年春天,廖龙堂已经开始挖竹笋卖钱了。

这些年,廖龙堂靠雷竹挣的钱不但脱了贫,还翻新了家里的旧房子,添置了家具家电。廖龙堂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里专心侍弄这些竹子。

廖龙堂种雷竹赚了钱,不少村民动了心。村主任秦东生和村干部也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鼓励和号召村民一起动起来。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合作社,在组织村民种植雷竹的同时,拓展销售渠道,寻找农产品企业批量购买。

绿春坝村通过发展雷竹产业,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还成了名副其实既有“绿”又有“”的美丽乡村。如今,雷竹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三建乡脱贫增收的骨干产业。看着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竹海,村民们都笑了。

通过政府搭台、“三变”改革等举措,村民们把土地流转给专业公司种植雷竹,不仅可以获得租金、参与分红,还能在林地务工增加收入。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三建乡的雷竹产业已经初步取得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成效。

目前,三建乡的竹林面积已有8000多亩,今年的鲜笋产量预计将达到4万多斤,仅销售收入就可以助农增收20余万元。

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帮扶下,三建乡还发展青脆李、蟠桃、猪腰枣等产业共1万余亩,打造双鹰坝采摘园等15个产业基地,实现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粮经比由9:1调整为2:8。

新家 贫困户盖起了三层楼房

随着三建乡的各个建设项目有序复工,46岁的廖腾华又在工地里忙碌了起来。

去年,廖腾华一家6口不仅实现脱贫,还住进了新房。今年,廖腾华想多挣点钱,把新房再装修一下。

廖腾华是家里的顶梁柱,过去几年,廖腾华常年在外地的工地找活干,专拆老房子。而在廖腾华心里最想拆掉的老房子,却是他住了几十年的家。

住在老房子里最怕的就是刮风下雨。”廖腾华说,每次遇到下雨天,都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去年上半年,廖腾华家的老房子被纳入D级危房改造范围。老房子的旁边很快盖起了一栋新房子。

本来只盖一层楼,都是政府掏钱。但是我想一家人再住好点,去年也挣了钱,就自己再加盖了两层。”廖腾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三建乡发展雷竹产业的村民一般有三份收入:

第一份收入是流转土地的保底收益金;

第二份收入是在竹林务工的收入,平均按60—80元/天/人计算;

第三份收入是销售分红收入。这三份收入一年算下来,人均可以增收1万多元。

村里还给廖腾华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每个月有1700元。

去年,廖腾华一家纯收入超过了4万元。

在新房的客厅里,廖腾华的父母正看着电视,这台55寸的大彩电和家里的双开门大冰箱都是今年新添置的。

三建乡乡长任正义介绍,2019年以来,三建乡按照县委专项行动要求开展排查3599户,发现并销号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112个,其中住房问题8个、义务教育问题4个,饮水安全问题100个。

建设 因爱上这里的“乡愁”搞起民宿

▲村民整理采摘回来的竹笋。

三建乡被纳入深度贫困乡镇后,共开工建设了51个脱贫攻坚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目前,已有33个建设项目完工。

这些脱贫攻坚建设项目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正在给三建乡带来新变化。

在绿春坝村村口,一片500余亩的花卉产业园已基本建设完成,计划今年5月对外开放。届时,游客可以在这里休闲赏花、戏水小憩。

花卉产业园的对面,是一个正在打造的民宿聚集村落。村落的入口处有一棵五六个人才能环抱住的老黄桷树。走进村落,潺潺流水、庭院花香、休闲亭台沿着小径进入视野,错落有致。

在村落的一个院子里,彭红娟和老公正忙着装修民宿。

彭红娟是丰都县城人,两口子在全国各地开了不少民宿。

一直想在家乡开个民宿,但以前没找到环境这么好的地方。”彭红娟说,去年她偶然一次来到三建乡游玩。“第一次来就爱上了这里!

这里有山、有水、有竹林,是彭红娟一直寻找的“乡愁”。得知三建乡正在推进民宿项目建设后,她一口气租下了四个院落。除了经营民宿外,她还打算在这里打造康养项目。

任正义介绍,三建乡的民宿项目最快将在今年夏天对外开放。项目还将配套建设农业体验区,村民除了出租房屋的租金外,届时还能在民宿打工挣钱,进一步带动增收。

发展 农产品供不应求乡村旅游蓄势待发

▲土鸡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随着三建乡笋竹陆续上市,廖家坝村电商平台的负责人廖丽娟也比以前忙碌了很多。

廖家坝村是三建乡第一个发展电商的村。通过电商平台,三建乡的雷竹笋、土鸡、土鸡蛋、冷水鱼等农产品被卖到了全国各地。

以前是货多了愁卖不出去,现在是订单多了怕货不够。”廖家坝村驻村第一书记章烈说,2019年以来,廖家坝村电商平台累计实现销售额204万元、全口径280万元(占全乡销售额近50%),位居丰都县和全市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村级电商前列。

三建乡还有7个村在廖家坝村示范带动下,积极发展村级电商平台服务站,全乡累计实现重点扶贫农产品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去年,我们在电商发展‘1+8’(一个集配中心,8个村级平台服务站)总体规划基础上,启动了龙河流域区域性电商集配中心规划建设。”任正义介绍,电商集配中心正在修建中,配备了冷冻库,将有利于农村生鲜的销售。“围绕集配中心,我们正在建立龙河流域电商联动协调机制,探索整合龙河流域资源。”任正义说,三建乡的乡村旅游产业正蓄势待发,做大做强区域电商对三建乡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任正义表示,今年三建乡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仅有的未脱贫的5户11人将在今年实现脱贫。

三建乡的发展,如春雷后的春笋,正“节节高”!

数说脱贫

7.05万元

2019年,三建乡8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56.38万元,平均收入7.05万元。全域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兑现首批保底收益432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口帮扶资金拨付率分别为93.5%、100%。

两不愁三保障

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专项排查3599户,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112个,其中住房问题8个、义务教育问题4个,饮水安全问题100个。建卡贫困户纳入低保159户364人,实现了符合条件对象全覆盖。完成建卡贫困户“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00户382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王淳 摄影 任君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先伟 陶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