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田坎间的交响乐团奏出新时代的乡村新生活

18.04.2018  19:33

  

干净整洁的北斗人家村居。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重庆4月18日电(王龙博)一大早,山间的北斗村在曼妙的音乐声中醒来。

    4月的朝阳和煦温暖,张玉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给乡邻们演奏。这些年来,这支“农民交响乐团”表演最多的曲目,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舞台远到国家大剧院,近到村里的田坎间。

    北斗村,是重庆城区近郊的一个小村。幅员面积只有2.83平方公里,村中地势平坦,黄葛古树遮天蔽日。因分布有七块天平田,犹如七个天平秤,因此人称“北斗秤”。

    自古以来,当地民谣说“北斗闪,北斗坦,一碗泥巴一碗饭”,形容北斗人的生活。如今,北斗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北斗人家”,干净整洁的小楼,宽敞平整的村道、标准的卫生室……“这是村里变化最大的几十年。”80岁的村民刘世模说。

    北斗村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一切要从土地说起。

     变身城里人的“开心农场

游客在“北斗锄禾”大棚内采摘草莓。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曾几何时,北斗村的农民们也是过着“守着泥巴要饭吃”的传统农耕方式。

    1998年,“葡萄大王”吴小平率先在北斗村的黄明公路旁边,建立起葡萄园,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葡萄园的红火,让北斗人的思维一下变了过来。在人均耕地面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种粮只能温饱,想致富还得换思路。

    如今,占地约150亩的“北斗锄禾”项目成了许多北斗人的致富田。

    每逢周末,这块类似开心农场一样的农田就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城市人。

    “基本运行模式是由村委会出面将各家各户的土地通过租赁流转起来,集中整治之后划分为每0.1亩为单位的若干小块土地,吸引城市居民家庭前来认种并交纳一定费用。”北斗村村支书杨孝刚说,认种人可委托当地农民对蔬菜进行日常管理,土地上的全部收成归认种人所有。“蔬菜成熟后,可到锄禾现场采摘,也可到配送点领取,每份每周采摘或领取一次,蔬菜重量在6斤以上。

    对城里人来说,“北斗锄禾”生态蔬菜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每周接受区农水局到现场的抽样检查;而对村里人,收入稳定之外,还可以多一份务工收入。

    如今,作为“社区支持农业”在重庆的一块实验田,“北斗锄禾” 以不断发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等多重作用。

     交响乐奏响新生活

北斗村农民管乐队正在演出。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村民们不再固守着自家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后,他们开始当老板、当店主、当工人,业余文化生活也逐渐演变得丰富多彩。

    傍晚,幸福劳作之后的村民们,踏着夕阳余晖,轻盈迈步在健身步道。耳边常常是是悠扬的金弦银管乐音,眼前是一串串绿油油的草炭葡萄。

    每逢周末,北斗村村委会的空气中都飘动着曼妙的音符。灵动的音乐穿过晨雾,和着泥土的芬芳,给北斗村村民以艺术的享受。 2011年,国家交响乐团在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建立了“三下乡”基层联系点,开始了“结对子种文化”活动。2012年1月10日,北斗村农民管乐队诞生了。

    一群执拗的农民,硬是凭借坚强的毅力,靠死记硬背把乐曲的旋律背了下来,然后对照乐器的发音部位一点一点进行演奏,从最初的跑调到勉强识谱、吹奏出正确的调子。在艺术家手把手的指导下,文化的种子在这片稻谷飘香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乐队成员也从首批的7人发展到现有的30余人。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乐队队员从不识曲谱、不会指法、不懂乐理到熟练掌握并能演奏20多首曲目。

    从满身泥巴种地到身着燕尾服登台,北斗村的农人们从初次登台的战战兢兢到成功开展各类汇报演出、助阵演出、义工演出50余场,并多次与中国国家交响管乐团同台演出。

    如今,这群田坎上的音乐家,正让金弦银管耕耘更多的土壤,让音乐的种子扎得更深,奏出新时代的乡村新生活。(完)

编辑: 唐诗雪
重庆市总工会公示2018年重庆五一劳动奖拟表彰名单
    新华网重庆4月18日电 “五一”劳动节前夕,新华网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