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田坝村的村民要发“树叶财”就差一个手工作坊

24.08.2017  10:34


      8月17日,汤家兰正在山里采摘斑鸠叶。
   


    8月17日,汤家兰在家中将斑鸠叶汁液倒入过滤布。
     

      8月17日,汤家兰在家中挤压斑鸠叶汁液。
     

    8月17日,汤家兰在家中将草木灰水倒入斑鸠叶汁液中。
     

      8月17日,饭桌上的斑鸠豆腐。
      巫溪县田坝镇田坝村是个贫困村,距巫溪县城96公里,多年来,村里没有一个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
      田坝村所在的大山里,随处可见豆腐柴。这是一种野生灌木,又叫斑鸠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用其叶片做成的豆腐,是一道独特的美食。这两年,田坝村三社建卡贫困户汤家兰便靠着做斑鸠豆腐,将多年来欠下的账还了近半。
      但汤家兰并不满足,她想建个手工作坊,和周围的贫困户一起来制作斑鸠豆腐,一起挣钱。
      汤家兰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本报“跟着党报去扶贫——重庆日报新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第八站走进田坝村。这一次,我们讲的是汤家兰为什么要建手工作坊的故事。
      8月17日,巫溪县田坝镇田坝村三社,贫困户汤家兰家。
      上午9点,汤家院坝旁的一个小角落里,竹筛上平整地铺满了碧绿的斑鸠树叶,厨房里的两口大锅烧着热腾腾的开水。
      附近的黄成翠、马秀英、谭德香等几个妇女正守在院坝里,向汤家兰学习如何做斑鸠豆腐。
      这种用斑鸠树叶做成的食物,含有果胶、粗纤维、蛋白质、黄酮和多酚类物质,营养价值丰富,其色如翡翠、状如果冻,口感筋道爽滑,是夏天难得的美食,极具地方特色。但要将这树叶加工成豆腐并不容易,像汤家兰这样掌握了加工技术的人,在田坝村也是屈指可数。
      即便汤家兰掌握了加工技术,在制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在院坝、厨房几个地方来回穿梭,使得做斑鸠豆腐很是不便——只有两口灶的厨房必须先“让位”给斑鸠豆腐,一家人才能做饭;学到技术的村民们要回家自己做,除了面临同样的场地制约外,也不能有效分工合作。这些,都限制了斑鸠豆腐的产量。
      “如果能建个手工作坊,专门用来做斑鸠豆腐,那村里人都能发‘树叶财’了!”汤家兰说。
      日子好起来了 丈夫却突遭车祸
      汤家兰做斑鸠豆腐,实属无奈。
      田坝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幅员面积6.48平方公里,分散居住着239户718人,其中贫困户44户140人。村里土多田少,大家多靠种植三大坨(红苕、土豆、包谷)为生,吃饱饭没问题,却存不下钱。
      汤家兰打小身体不好,经常无缘无故地流鼻血,一个月要发十多次。家里没钱,她只舍得去附近的卫生院看病,却一直没什么效。1996年,汤家兰从信用社贷款200元,进巫溪县城看了趟病。这200元贷款,她用了5年时间才还清。
      2002年,丈夫张家元帮同村一个村民干起了开货车的营生。每天天刚亮他就开着货车到数十公里外的中岗乡一在建工地拉渣土,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尽管辛苦,但一个月能挣下1500元。
      丈夫有了固定收入,家里的日子眼看一天天好起来。2004年,夫妻俩和两个孩子终于搬出了原先仅有一间房的土屋,住进了从村民手中买来的三间二手土房。张家元加倍卖力工作,想把这三间破旧的土屋推倒后建个新房。
      但意外却发生了。2006年的一天,张家元驾驶的货车在一个弯道上出了车祸,侧翻掉下了二三十米深的山沟里,张家元当场身亡。
      靠卖斑鸠豆腐 还了不少欠账
      大病一场后,汤家兰默默地继续操持家务,种田养猪,维持着这个家。
      2007年底,在村民的撮合下,汤家兰嫁给了同村的张家满,两人又生了一个女儿,加上张家满的老母亲,他们组成了新的六口之家。
      张家满平时在家务农,有活时就外出打点工,尽管挣钱不多但也能贴补些家用。但2013年,汤家兰因卵巢囊肿住院治疗,花光了张家元过世时仅有的几万元赔偿款。
      没过多久,一场暴雨又导致汤家的土屋成了危房。汤家兰无奈拿出家里仅有的1.5万元存款建新房。虽然政府有危旧房改造补助,但一楼一底的新房建好后,这个家又欠下了1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
      要是像以前一样养猪、种包谷、土豆,不知道要熬多少年才能还清债务。一天,汤家兰看着屋后一种深绿色的灌木,突然有了个想法。
      这就是豆腐柴,也叫斑鸠叶,其树叶捣出汁液后倒上草木灰水,便能做出一种滑滑凉凉,类似果冻的深绿色美食。将它用刀片切成小块,泼上辣椒、大蒜水和盐,夏天吃来清凉败火,大伙管它叫斑鸠豆腐,也叫神仙豆腐。
      汤家兰过世的婆婆做得一手好斑鸠豆腐,她也跟着学到了过硬的技术。家里缺钱,何不试着做点斑鸠豆腐去镇上卖呢?
      第二天一早,汤家兰试着做了几十斤,骑着农用三轮去了田坝镇场镇。不过个把小时她做的斑鸠豆腐就以每斤2元的价格卖得精光。这让她很是惊喜,接下来的几天,她开始漫山遍野地去寻野生斑鸠树,并将它们移栽到自家的林地里,前后她共寻来800多棵。
      从此,她开始起早贪黑做斑鸠豆腐卖。
      每天凌晨一两点钟,她便起床,用竹刷把(当地一种细竹丝制的刷子)将洗好的斑鸠叶戳成糊状。这是个细活,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天蒙蒙亮时,便开始烧水制豆腐。1斤叶子能制4斤豆腐,她一次能做一两百斤。早上7点过,她就骑着农用三轮出了门。
      田坝镇紧邻云阳,为了多卖钱,她哪天去了田坝镇,接下来的几天就去毗邻的云阳县沙沱、鱼泉、江口等镇。有时下午三四点才能回来,一回来又赶紧去摘树叶。
      就这样,汤家兰每年能通过卖斑鸠豆腐挣上一万六七千元,三年下来,欠下的账也还了不少。
      梦想和现实之间 只缺一个手工作坊
      周围村民见汤家兰挣了钱,也想做斑鸠豆腐。可要想将斑鸠叶加工成豆腐并不容易,像汤家兰这样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在田坝村也是凤毛麟角。虽然她愿意无私传授技术给大家,但毕竟场地有限,野生斑鸠树有限,大伙儿很快又都淡了心。
      这时,汤家兰心里便有了新想法——再多种些斑鸠树,建一个加工作坊,让周围的贫困户都能靠此挣钱,但却苦于无资金。
      事情有了转机。
      原来,去年底,田坝镇从奉节县引进一家企业,在田坝村发展了300亩豆腐柴,号召大伙儿都来发这“树叶”财。田坝镇副镇长蹇兴燕介绍,通过本轮整村扶贫项目的实施,田坝村的水、电、路、农户住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已得到改善,但全村缺乏一个主导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结合当地耕地少、林地多的特点,2016年,该镇在田坝村海拔500—600米之间的区域内发展了300亩豆腐柴,涉及该村120多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1户。
      斑鸠豆腐,成为了田坝村的脱贫主打产业之一。
      “一亩地能种600株,5年盛产后每株能采鲜叶4斤。”蹇兴燕说,为了保证村民的收入,镇里与这家企业约定,盛产后以每斤鲜叶2元的价格进行保护价收购。
      但公司只负责从种植户手中收购鲜叶,汤家兰又重新燃起了建豆腐柴手工作坊的想法。她告诉记者——
      首先,目前豆腐柴鲜叶的收购价为每斤2元,每斤鲜叶可打4斤豆腐,至少可卖到每斤2元,如果到云阳或巫溪县城(田坝村距两县县城距离均为2个小时左右)出售,可卖到每斤5元。按平均3元一斤计算,一斤鲜叶加工成斑鸠豆腐后,村民可获得12元,附加值将大大提升。在豆腐柴实现盛产、公司规模加工斑鸠豆腐前,村民们可摘叶实现自产自销,即使在公司批量收购后,村民们仍可自留一部分自行加工挣钱。
      其次,单家独户做斑鸠豆腐,每个环节都需自己动手,十分耗时,一个技术环节把控不到位便会导致失败。如果大家联合起来通过手工作坊来制作斑鸠豆腐,一是有了专门的场地,二是采叶、捣叶、制草木灰、打豆腐、出售等各个环节都可以由专人负责,实现流水作业,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每年5—10月斑鸠叶采摘期过去后,其余时间还可用这个作坊制作魔芋,一样能挣钱。
      有了手工作坊 大家都想跟着干
      听到汤家兰的设想后,周围的贫困户都很兴奋。三社的谭德香今年53岁,老两口都有病,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孙女脑瘫,是建卡贫困户,“我自己种了2亩多斑鸠叶,因为要照顾孙女也不能出门打工,如果建了作坊,我能在家干些采树叶、烧水、过滤之类的活,在家就能挣钱。
      黄成翠在家带孙子,以前觉得做斑鸠豆腐没有指望,现在看到这成了村里的致富产业,也想跟着干。
      “我以前也做过斑鸠豆腐,但由于草木灰比例不对,做出来的豆腐颜色发黑,口感不绵糯,没人买。”贫困户张家奎说,如果有个作坊,汤家兰又肯无私教授技术,他也愿意跟着干。
      “这样全村的贫困户都可以一块来挣钱!”汤家兰说,“现在大家缺的就是建作坊的资金。
      那么,建个作坊需要多少钱呢?
      “我们仔细核算了一下,约11万元就能建起一个简单的手工作坊!”田坝村村支书张玉凤告诉记者,汤家兰这个想法不错,但她是建卡贫困户,根本没有能力建起这个作坊。如果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田坝村可以以村集体的名义修建作坊,免费提供给汤家兰等愿意从事斑鸠豆腐生产的村民使用,为全村的贫困户增加一次脱贫增收的机会。
      “今后,我们还将在田坝村规划乡村旅游。”蹇兴燕说,如果这个手工作坊建起来,游客也可现场体验斑鸠豆腐的做法,这无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谢智强、特约摄影谢捷摄


链接: http://www.cqrb.cn/html/cqrb/2017-08/24/005/content_177549.htm

(重庆日报2017 年 08 月 24 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