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要被扎312针!医生“画格子”暖哭这群病人
华龙网消息,尿毒症患者做血液透析,一年要被扎多少针?
有患者告诉记者:312针!
这位患者掰着手指计算——每年52周,每周血透3次,每次扎2针,一年就得扎312针。
为缓解扎针之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的这群医护人员,在病人的手臂上“画格子”,温暖了数千名血透病人。
万梓鸣和同事们在工作。华龙网记者 陈洋 摄
医生拿起画笔
小小“格子”温暖人心
在重医附一院的血液透析室,记者见到尿毒症患者罗先生时,护士正拿着一张手臂上画满紫色格子的图片和他对话。
“前天扎的是几号点位呀?”
“是3号。”罗先生答。
“那今天该扎4号了哟。”护士说着,就熟练地把针扎进血管里。
一周三次透析,每次扎两针,每次透析要等待机器慢慢转动4个小时……这样的生活,罗先生已经坚持了整整10年。
2016年,罗先生和病友们遇上了一个“暖男”医生——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万梓鸣,他就是最先拿起画笔“画格子”的医生。
记者见到万梓鸣时,他正在和同事周宇一起为病人规划血透通路,也就是“画格子”。只见,他们手持直尺和紫色记号笔,在病人的手臂上画出一个个“紫色格子”,随后用手机拍照存档。
格子只画一次就会被洗掉或擦掉,拍照存档,方便护士随时从平板电脑中或病例夹中调出图片做参考。
在病人手臂上“画格子”。华龙网记者 陈洋 摄
为什么要“画格子”?
答案是,为了保护血透病人的静脉血管,最大化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损伤。
万梓鸣解释,透析用的针头比平常输液的针头要粗,长时间频繁穿刺同一个地方,会损伤血管,从而出现一个个鼓包,也会出现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导致血管资源耗竭。在他接诊的患者中,有约10%的人存在血管难找的问题。实际上,许多血透病人被扎针的次数,比312针多得多。
小小“格子”作用大
保护手臂上的“生命通道”
手腕到手臂之间,那十几厘米长的静脉血管,是每个血透病人的“生命通道”。
怎样才能保护这条“生命通道”?
重庆附一院血管通路团队的队员们认为,可以将这十几厘米的静脉血管分成若干个区域,再分别编号,给不同区域的血管提供自我修复时间。
万梓鸣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牛羊在草原上吃草,牧民会定期转移草场,让之前的草场休养生息。这和“静脉血管分区”一个道理。
于是从2016年开始,他便拿起直尺和记号笔,在病人的手臂上“画格子”,尝试实践“静脉血管分区”这一理论。
万梓鸣介绍,不同格子代表不同针位,一般按照从1到6排序,第一次透析穿刺1号位,第二次透析就穿刺2号位,依此类推,每个点位的静脉血管,都有约两周的自我修复时间。
实践证明,一个个格子,不仅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更一笔笔画在病人的心坎上,让病人的安全感倍增。4年多来,这个方法在整个科室推广,许多医护人员都变成“画格子小能手”。
截至目前,小小“紫色格子”已经温暖数千名血透病人。重医附一院肾脏内科血透通路团队,也成为国内仅有的几个拥有综合性血透通路治疗能力的团队之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连肖 陈洋
原标题:视频 | 每年要被扎312针!医生“画格子”暖哭这群病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