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白鹤梁:千年题刻申报世遗,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重庆发布消息
提及白鹤梁
或许大家早已熟知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赫赫大名
但这“第一”的背后
却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
比如
千年题刻背后有哪些艺术史诗?
为什么专家说白鹤梁文保科技
已位居世界最前沿
那位在白鹤梁留下遗墨
继而在海南岛杀得元军
“舟师不得登岸”的南宋英雄是谁
为什么说除了科学价值
白鹤梁的历史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全景
日前,主题为“水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 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水文化研究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为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事项出谋献策。
那么,作为将代表重庆乃至中国申报世遗的重点项目,白鹤梁是否已准备就绪?重庆发布《山与城》第40期,对话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负责人杨邦德等多位国内知名文保专家,向你讲述白鹤梁在漫漫申遗路上的背后故事。
水下文物保护
申遗“万事俱备”
尚缺“关键一击”
白鹤梁,长江重庆段水域中最著名的枯水题刻。所谓枯水题刻,即只有在特定时节才会“现身”露出水面的文化遗迹。在古代,它们常被用来预卜农业的丰歉,其原理与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数据的原理相吻合。不过,与这些枯水题刻“见面”非常不易,有的题刻甚至10余年,几十年才露出水面一次。
“此前,白鹤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中,仅在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看来,白鹤梁题刻能以建立“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让世人能随时清晰地在水下看到这些珍贵题刻,本身就是一件堪称奇迹的事情。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表示,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当之无愧的,这些石鱼和碑刻记载的庞大水文数据世界罕见,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对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长江水运经济、水运航行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鹤梁题刻原貌
尽管1988年就已经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2017年均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白鹤梁仍将面临非常激烈的申遗竞争。姜波介绍,近年来世界遗产申报工作难度逐渐加大,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规定,一个缔约国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目前已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申报项目有57项。”
“从申遗标准对比来看,白鹤梁题刻已完全符合标准。”在姜波看来,白鹤梁申遗已经“万事俱备”,但还尚缺“关键一击”。“真正意义上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影响提升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尤其在提升公众晓识度方面。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年轻力量加入,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这座博物馆中包含了众多先进科技,是非常难得的研学项目。”
看到的不仅是千年历史
还有世界最前沿的文保科技
水下环形参观廊道
那么,姜波所说的先进科技究竟是什么?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博物馆刚刚建立时,重庆的一位知名摄影师携带价值超过百万的先进摄影设备前来,希望拍摄记录下一些水下题刻照片。不过令他遗憾的是,面对浑浊的江水和厚厚的观察窗玻璃,再高端专业的相机也无法将其穿透拍出石刻本尊的样子,最终抱憾而归。
“净化水质,是当时面对的一大难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负责人杨邦德介绍,建馆之初,白鹤梁一度因藻类、泥沙导致水质浑浊而闭馆。随后经过系统研究与改进,博物馆采取了水质清滤、加强光源亮度、24小时不间断循环系统过滤等方式并搭配先进设备,得以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全景效果图
而今即使是普通手机,也能清晰地拍出两条“千年小石鱼”上清晰的纹路。“你看,石鱼旁边还有两只小虾在游,好乖。”游客小陶拿着手机兴奋地向朋友展示照片。“可以说,游客透过窗户看到的不仅是千年历史,还有位居世界最前沿的文保科技。”杨邦德如是说。
涪陵区文化旅游委主任蔡其帜介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以来,已相继开展了博物馆陈列改造提升工程、水下参观廊道观测窗整改及玻璃更换工程、水下保护体灯光改造工程、文物本体和保护环境监测等项目。“同时,博物馆还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水环境现状研究、水下建筑体安全监测等研究工作,最新科技在文物保护和展示中得到了充分利用。”
白鹤梁题刻保护体灯光改造后效果
“强化价值研究,同时也要强化保护展示。”重庆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正系统开展白鹤梁题刻价值研究,以及国际同类文化遗产比较分析的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完成文物本体和保护环境监测、交通廊道电动扶梯升级改造等项目,并探索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在白鹤梁题刻保护中的应用,白鹤梁国家水文遗址公园建设也已进入论证阶段。
题刻故事将登上影视舞台
众所周知,白鹤梁现存的165段题刻,记录了长江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信息,并反映了当地气候、人文、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信息。但在专注长江枯水题刻研究近10年的刘兴亮看来,题刻拥有的不仅是科学价值,其背后的传奇故事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也不可估量。
“题刻上的名人故事,挖掘起来非常有意思。”刘兴亮介绍说,清代学者姚觐元在川东道任职期间,敏锐地发现白鹤梁题刻的价值,并通过研究集中形成了一批成果,他与钱保塘合署之作《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更是让众多有关题刻的名人故事浮出水面。
虽然黄庭坚题写在白鹤梁上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但在刘兴亮看来,题刻上唐宋以来各派书家的遗墨同样精彩,“诸如邓椿、晁公武等人,光是遗墨拓片的价值就已经相当珍贵。邓椿撰写了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书画学著作《画继》,更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
清嘉庆十八年涪州州牧张师范所刻高浮雕石鱼
“当然,题刻之人也不乏忠勇之士。”刘兴亮指着厚厚的一叠文献,讲起其中的一段英雄传奇:赵与珞,时任乐温县(治所在今重庆长寿区东北)知县,在白鹤梁题下“观石鱼之兆丰,拂涪翁之遗迹”时,他满怀的是屯田兴民的壮志;20年后,他率军在海南岛白沙津与元军展开血战,杀得元军“舟师不得登岸”,最终壮烈殉节,为后人留下一段“天下守臣无复有拒敌者”的不屈悲歌。
“目前,白鹤梁已相继完成了申遗文本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实施,出台了保护管理办法,接下来将继续围绕白鹤梁题刻文献整理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工作。”
涪陵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孙莉介绍,有关白鹤梁题刻的文化周边开发,也是相关部门正在开展的重要工作,《白鹤梁题刻研究丛书》系列专著,目前已入列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选题并陆续出版。同时,博物馆还将策划推出一批以白鹤梁为题材的文学、影视、舞台作品,展现题刻背后的传奇故事,提升题刻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原标题:揭秘白鹤梁:千年题刻申报世遗,这些故事你可能不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