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地标·重庆站 | 在重庆寻访百年红色精神,《新华日报》老印刷机引大家驻足

16.06.2021  22:10

6月16日,在“寻访百年红色精神 重走红色革命地标”——全国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活动重庆站中,由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遵义日报社、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泸州日报社、凉山日报社等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一行走访了周公馆、桂园、红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等红色地标,踏着红色足迹,重温被珍藏的红色记忆。

印刷机见证《新华日报》战功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里,采访团在作为“镇馆之宝”的一台印刷机前久久驻足。这并非一台普通的印刷机,而是烽火中被称为“抗战号角”“人民喉舌”《新华日报》所用。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机关报,该报社还编印发行了《群众》周刊,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党刊。

1937年,负责筹备《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潘梓年在武汉购得这台印刷机,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创刊。随着武汉失守,报社从武汉撤离辗转迁往重庆,印刷机也随之撤至重庆西三街。在日机对重庆狂轰滥炸时,报馆迁往与红岩毗邻的虎头岩,印刷机在山岩间简易防空洞内继续开始工作。在《新华日报》坚持发行的九年一个月十八天,3231期中,这台印刷机一直担负着《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繁重的印刷任务,为唤起民众,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历史功勋。

采访团成员感叹道:印刷机之于报纸,就像长矛之于勇士,钢琴之于乐师,是工具,是灵魂,也是历史的见证。在这台斑驳的印刷机前,仿佛看到了当年在机器轰鸣,履带转动间,一份份带着墨香的《新华日报》诞生,继而来到民众手中,成为宝贵的精神食粮的动人场景。它见证了《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重庆坚持出版,是摧不垮的坚强“堡垒”。采访团成员们认为,作为当代新闻人,应当铭记这段伟大的历史,沿着先辈足迹,为党的新闻事业继续辛勤耕耘。

他们在重庆寻找“红岩精神

究竟什么是红岩精神?这是采访团最关心的问题。 在 “寻访百年红色精神 重走红色革命地标”重庆站活动中,他们一直仔细聆听,用笔记录,在红岩村、周公馆、渣滓洞,探访红岩精神的痕迹。在采访团成员们看来,红岩精神不仅仅是在某处,而是遍布在山城的每个角落,已经渗透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雷莹在跟采访团交流时,给出了她心目中的“答案”:“红岩精神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周恩来、董必武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她说,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驻足红岩,团结带领国统区和部分沦陷区的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坚定、有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培育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不仅如此,在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进行了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对红岩精神的培育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江竹筠、王朴等大批优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百折不挠的艰苦斗争,也凝结成了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莹说。

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纪文伶 王梓涵 摄影 胡杰 甘侠义 通讯员 陈叔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