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秦巴古道”上的八庙场 穿越重庆第一关青木关老关口

16.01.2016  10:23

  八庙场

  八庙场 石牌坊

  按“渝合十塘”的界定,高滩与青木关为四塘与五塘,八庙场正处于四塘与五塘的正中。如今的八庙场,是“秦巴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古场镇之一,它不但完好保存了古道穿场而过的历史格局,还有弥足珍贵的古桥、古牌坊与古建筑等历史遗存,营造出一派古风犹存的特别韵味。

  进入八庙场,最吸引记者眼球的,就是那座四柱三门三滴水双重檐仿木结构的石牌坊。如今,石牌坊的主门已经被条石封堵,旁边的一个侧门成了一家居民的后门。从此门进入,才能够看到牌坊上保存完好的诸多细节——正中的额枋上刻有“永锡鸿庥”四字,上款为“乾隆乙卯(1795年)季冬吉旦”,证明了此牌坊至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落款为“巴邑学生熊文元建”,左右两边还有浮雕的麒麟与凤凰图案。

  住在牌坊下面,今年73岁的熊世应告诉记者,立牌坊的熊文元就是他家的祖辈,具体生平不清楚,但听家族中的老人讲过,这位先祖肯定是当过大官的,“不然啷个立得起这个牌坊?”熊世应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原来的牌坊后面是八庙场的老庙,里面有很多菩萨的石刻造像,“破四旧”被推倒打烂后,就埋在牌坊边的空地里。

  八庙场的另一处著名景观,就是连接“秦巴古道”的鲤鱼桥。87岁的李婆婆经常来清扫桥面,她是八庙场的老居民,“年轻的时候,八庙场好热闹哦,三天赶一场,场上的酒馆茶馆多得很,啥子东西都买得到。”李婆婆说,八庙场最热闹的时候还要数抗战期间,“来了好多学生哟,热天家学生下河,男男女女把河都挤满了。

  如今,古驿道上的旅人远去了,学生们也远去了,就连现在八庙场老街上的年轻人,也大都去了城里打工,许多人在城里或附近的大学城、青木关买了新房,老街显得出奇的安静。

  青木关

  1931年通车的成渝公路,成为了青木关最热闹的新街。而在公路修通以前,包括“秦巴古道”在内的古老官道,是从如今的青木关老街青北街穿街而过的。如今,青木关的场镇规模虽已成倍扩展,但一段还不算短的老街,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老场镇风貌。

  从表面上看,老街很安静,甚至有些寂寥。但你真正深入其中,却会发现许多古风犹存的生动细节。

  虽然原来的老街面已被水泥替代,但两边的穿斗板壁青瓦房屋还保留了不少。在这些老房子里,还有极具传统风貌的理发店、裁缝铺、小酒馆等在开门营业。理发店的坐椅,还是那种老式的木质坐椅,不但可以旋转,还可以通过卯榫结构的变化,让客人斜躺其上,以便理发师用传统的方法修面刮须。小酒馆更有意思,卖的是旧时巴渝乡场上的“豆豆酒”,一块钱一小盘的炒花生或兰花豆,佐以三角五分钱一两的老白干,或者五角钱一两的五加皮,对于老街上的“老酒罐”而言,这便是“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最佳伴侣。

  家住青北上街81号的卢苇江先生,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参加过青木关镇志的编撰工作。85岁的老人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卢老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青木关老街一直很宽,“那时候每家的屋檐比现在宽得多,赶场天卖菜的啊,做小生意的啊,就把担子摆在街边的屋檐下。穷苦点的挑夫与小贩,舍不得花钱歇旅馆,就在街边的屋檐下过夜。

  石门坎

  从地图上看,青木关已经与璧山交界了。然而,沿着古老的“秦巴古道”进入璧山界,还要经过老关口、联庆桥、碗厂沟、石门坎等诸多地方,而这些地方,都与曾经的“秦巴古道”有关。

  老关口一段的古道已经被车水马龙的渝遂高速切断,从老成渝公路的垭口旁绕进一条乡村公路,我们在一座叫联庆桥的小桥前又找到了“秦巴古道”的走向。据说,联庆桥的得名,就是连接重庆与顺庆(南充在南宋时期开设顺庆府)的意思。

  过了联庆桥,一条倾斜而上的石板路带领我们继续向前。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就是过去由青木关进入璧山地界的老路。老路翻越眼前的小山冈,在山顶上有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就是老巴县(青木关原属巴县辖区)与璧山的分界线。

  开始,上山的石板路还算好走,但上行了两三百米后,便在一处民居边失去了踪影。经主人的指点,我们折回联庆桥边的乡村公路,再开车向前行驶了数百米,在另外一个岔路口下车,经过一条土路爬上了山顶的石门坎。

  石门坎曾经住了十几家人,是典型的幺店子。不过,现在已显得十分颓败。除谭方才老人与老伴还住在这里外,其他住户都搬走了。老人指着屋前的一块冒出地坝约20多厘米的石梁说,这就是石门坎。说实话,要不是他指点,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那道石梁的。但仔细看就会发现,石梁将院坝分成了高低两半。蹲在石梁前的谭方才老人说,“那些年,天天都有好多人从门坎上过哦!”本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