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七子”张佳胤收藏的商代铜方鼎,为何出现在铜梁?
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在重庆的博物馆中,我们常常会欣赏到巴蜀风格的青铜器。可在铜梁区博物馆,却珍藏着一件中原地区制作的、出土于铜梁本地的青铜珍宝——商代铜方鼎。这件中原青铜器如何来到巴蜀之地?耳部又为何会有明显断裂和修复痕迹?在“巴渝宝贝晒出来”第九集中,铜梁区博物馆馆长张泽春道出了其中缘由。
鼎,最初是用来煮食物,后来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这件商代铜方鼎,高25.6厘米,口径长20厘米,宽16.5厘米,重5200克,铸造细腻,小巧精美。1973年,它和宋代铜熏炉、战国铜圆鼎等器物一起从明代兵部尚书张佳胤儿子张蔡蒙的墓中出土。
张佳胤(1526-1588)字肖甫,铜梁人,被称为“嘉靖七子”之一、明代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平乱保边修长城出名,是明朝重臣、国之栋梁。“他酷爱收藏,这件方鼎就是张佳胤在外做官时的收藏,后来被带他回了铜梁老家。”张泽春说。
从出土到得到妥善保管,这件方鼎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方鼎耳部细节。铜梁区博物馆供图
方鼎出土时,由于认知有限,施工人员和百姓并没有意识到其价值所在。他们将沾满泥土和铜锈的方鼎放在了村里的保管室。后来,村民将方鼎背到废品公司卖钱,结果,收购员嫌弃青铜器(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不是纯铜,当场拒收。当时,一个村民抡起锄头,“哐哐”两声,方鼎的一只耳就被敲断了。方鼎没被卖掉,村民只好把它背回家中,用来装谷物喂鸡喂鸭。张泽春馆长说,所幸不久后,铜梁县文馆所闻讯而来,将这件方鼎妥善保存起来。
▲方鼎口沿处“子燕”标识。铜梁区博物馆供图
“这件文物体量虽小,文化和艺术价值却很高。”张馆长介绍,方鼎做工精细,纹饰精美,以夔龙纹、兽面纹、还有云雷纹为饰,形成了繁复的“三层花”等图案。内壁上,还铸有甲骨文的“子”字和燕子形状的标识,这是“子燕”家族的族徽标识。
如今,这只方鼎的耳部已修复完成,修复的痕迹也诉说着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记者 赵迎昭 刘一叶
原标题:巴渝宝贝晒出来⑨丨“嘉靖七子”张佳胤收藏的商代铜方鼎,为何出现在铜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