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他们的墓志铭丨他“最幸福的事”:治病救人45年

05.04.2021  12:24

墓志铭

我一生能够对我的医疗事业有所贡献,我已经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玉祥

4月2日,王艳谊从四川赶回重庆,今年,是父亲王玉祥去世十周年。

在位于九龙坡区的九龙陵园一角,这位从医45年的老人长眠于此,生命定格在69岁,墓志铭上的短短一句话,是王玉祥对自己这一生的认可,也是他对医生这份职业的深爱。

责任心

对医生这份职业负责

作为原重钢总医院副院长,从医45年的王玉祥有两个孩子,却没有一人继承了他的衣钵。

女儿王萍曾经想尝试,却因成绩不达标而无奈放弃。而儿子王艳谊从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因为王玉祥给他的学医路投了反对票。

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医生每一次诊断既要对患者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手术台上经不起一丝差错。

不够仔细,不适合当医生,这是王玉祥对儿子王艳谊的评价。父亲许多年前说出的这句话,王艳谊一直牢记于心,不是因为父亲对自己并不高的评语,而是因为父亲对于医生这个职业近乎“固执”的责任心。

在原则问题上,对家人如此,对朋友亦如此。在王艳谊的回忆中,父亲曾与朋友起过一次比较大的争执,因为一张体检单。

认识多年的朋友找上门来,想让王玉祥为他开具一张虚假的体检单,这件事遭到了王玉祥的坚决反对,在朋友眼里举手可为的体检单,是王玉祥心里迈不过的原则,大吵一顿之后,两人不欢而散。

敬业心

半夜赶回医院是常态

△王艳谊家中书房的书架上,仍整齐地放着王玉祥生前常看的书。

70年代时,一家人住的地方离医院有一小时路程,8点上班的王玉祥需要每天6点半起床,徒步一小时走路上班。

在女儿王萍的回忆里,偶尔,王玉祥会半夜起身,急促地出门,20多平米的家中,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惊醒当时已知事的王萍,更别说,屋外还停着一辆闪烁着警示灯的救护车。每当这个时候,王萍就知道,医院有一位病人正在等待父亲。

有时一两点,有时四五点,做完手术之后他就会待在医院,继续观察病人的情况。”王萍说,父亲王玉祥除了行医,没有太多的爱好。从家里到医院,永远的两点一线,唯一的例外,是附近的图书馆。

有一天,王萍在做饭时不小心切到手,鲜血直流,当时王玉祥并不在家。为了找到父亲,王萍径直冲向了附近的图书馆,在里面找到了正在翻看医书的王玉祥。

临床外科诊疗关键、骨科手术图谱、外科手术学……在王艳谊家中书房的书架上,仍整齐地放着王玉祥生前常看的书。

解难题

45年救治各类患者

△王玉祥

父亲的医术很好,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就见识过的。”撸起袖子,王艳谊展示了手上一处淡淡的伤疤,这是由王玉祥亲手缝合的。从小到大,姐弟俩只要受伤,父亲在家里就处理了。

1964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到一名外科医生,再到副院长,王玉祥的行医路走了45年,期间遇到过很多难题,但他都一一化解。

有一次,患者腹部剧痛,到医院来检查,很多医生都看过了,但都无法确诊。”王玉祥生前的同事回忆,数十年前,医院的设备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医生的经验在诊断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诊断中,王玉祥凭借丰富的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判定:宫外孕。因为及时准确的诊断,该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2007年,一位老人因头痛找到王玉祥,通过检查,王玉祥立马断定为脑溢血,马上用药治疗。今年,这位老人已86岁。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45年来,王玉祥救治了很多人,街坊邻居有什么不舒服,首先想到的也是找他看一看,每一次,他都用心诊治。

闲不住

退休后仍继续行医

△王艳谊的家中,父亲曾获得的各类证书他都完好地保存着。

2000年,王玉祥从重钢总医院退休,闲在家里的他喜欢种种花草,养养鱼。但这样的日子仅持续了几个月,闲不住的他就禁不住朋友的“诱惑”,开始重操旧业。

老王啊,长寿这边有家卫生院缺人,你来不来?”“来!

就这样,从主城到长寿区的一个镇上,王玉祥又回到了手术一线。每周五回家,周末再去医院,一辆长途汽车让他的日子又回到了原来的两点一线。而镇上的这家卫生院,因为他的到来,很多以前做不了的手术都迎刃而解。

在长寿待了两年,因为离家远,后来又陆续换了几个地方。”王艳谊说,从退休开始,父亲王玉祥又在手术台上奋战了9年,直到2009年,他的身体开始远不如从前。

在家休息一年后,王玉祥因溶血性贫血过世。

王艳谊的家中,父亲曾获得的各类证书他都完好地保存着,每到清明,他都会取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冯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