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后的手工制秤人:用匠心称起岁月的分量

20.05.2017  10:32

熊德兴师傅给记者展示小金秤。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消息,诸宸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电子秤、台秤等先进、便捷的度量工具层出不穷,杆秤制作这种毫厘必究的纯手工精细活逐渐没落, 淡出人们的视线。在重庆永川松溉古镇,有一家百年杆秤老店,店主熊德兴是“熊式杆秤”第四代传人,也是重庆最后一批手工杆秤制作人。

国粹”工具 昔日辉煌

熊德兴师傅正在捯饬做秤工具。

普普通通的老木门面,没有多余的装饰,店内的布置有些凌乱。右面的墙上挂着零零星星的十几杆秤,底下竖着几根半成品。制秤的工作台上放着杂物。这里就是市级非遗制秤师傅熊德兴的家,不足30平米的堂屋就是他平时制作杆秤的工作室。相较于对面刚翻修的房子,熊师傅的杆秤店陈旧中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杆秤,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衡器,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是中国最古老但沿用至今的“国粹”级工具,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千百年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9年,熊式杆秤被列入“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熊师傅受邀参加《欢乐中国行 魅力永川》,并在节目现场展示了杆秤而名声大噪,此后,“熊式杆秤”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媒体也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

熊式杆秤”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具体起源于哪里,谁创立了它,熊师傅并不清楚。从他记事起,祖父熊兴元就已经开始做秤,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熊氏杆秤”最辉煌的岁月,那时有10多个工人,年产量达2000多杆,远销四川、贵州等地。“那时候买秤还需要排队,很多时候还没开门就有人来买秤了。”说到这,熊师傅的脸上挂着笑容。

匠心传承 精益求精

熊德兴16岁时跟随父亲学做杆秤,至今已坚持了40多年。

从刨木到抛光,一共有二十几道工序。最难的就是刨木,又叫取样,就是把木头推成杆秤的模型。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最不容易学会的。” 熊德兴告诉记者,“不能推得过直,也不能推得过圆,要推成椭圆形,有点朝上的弧度。而且秤杆两头还不能一样大,要保证一大一小。

刚开始学刨木的时候,熊德兴怎么也做不好,几乎天天练习,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掌握好力度。起初给杆秤定型往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渐渐熟练之后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学了两三年,熊师傅才能独立完成一把杆秤。到三十岁左右,熊师傅才真正对自己做的秤感到满意。现在,熊师傅的技术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他说,“父亲原来刨木一直要插两道墨线,现在我不看墨线就可以推成型。

为了见识一下熊式杆秤的制作工艺,记者请求熊师傅现场做一杆秤,熊师傅摆了摆手,拒绝了。熊师傅的老伴解释说,“他不是不愿意做,而是经常有人要求他做秤,但都是只让他做做样子拍照。他觉得自己不是手艺人了,成了演员。

与其他杆秤相比,熊式杆秤更加经久耐用。熊师傅说,“我们的杆秤可以用三四十年。做杆秤的木料是从贵州运过来的,选取的都是贵州大山自然林里面的特种木材。这种木材又硬又细,又光滑,不易变形。给杆秤上漆用的都是森漆,只有云南、贵州那边才有。森漆是原生态的植物漆,可以保护秤杆不腐烂,保持原有的形状,使杆秤更加耐用。

百年技艺 濒临失传

熊德兴师傅正在接受采访

如今,由于销路不佳,熊式杆秤店一个月只能卖出去一两杆秤,一年一百杆秤都卖不到。现在的熊师傅也只是偶尔做做杆秤,空闲时间还会种点花草,天气好还会去江边钓鱼。

做秤的工作台,就是一张桌子,那是熊师傅的爷爷留下来的,已使用了70多年,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刀痕,如今也被闲置在一旁。

为了给我们展示杆秤如何称重,熊师傅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个老旧的盒子,这个盒子早年是他父亲的,里面装着质量不等的砝码。这些“老古董”和做秤的工具虽然现在都没怎么使用了,但它们还是被熊师傅当成宝贝一样收藏着。“为了生计,我也得好好保存呢。”熊师傅笑着说。

在堂屋的墙壁上,挂满了证书、奖章和照片,这些都是“熊式杆秤”获得的荣誉。现在熊师傅的家里还保存着一杆百年老秤,那是熊师傅的传家之宝。在老秤的顶端刻着“熊兴元造”几个字。这杆秤,在时光的侵蚀中见证了熊式杆秤的辉煌和落寞。

因为利润低又没有销路,做秤难以维持生计,没有人愿意来学做手工杆秤。熊师傅有两个兄弟,都曾做过杆秤,但现在,只有他还没放弃,就连熊师傅的儿子也对做杆秤不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手工杆秤都会被淘汰。”熊师傅叹了口气,“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虽然这门手艺是非遗,但是传承却是个问题。

松溉古镇文化站的白主任告诉记者,“镇里打算办一个陈列馆,把古镇的手工技艺都聚集起来,除了熊式杆秤,其他的手工技艺也能在馆中展示。

就算以后不再使用杆秤的本体功能,只要它能销售,这门技艺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下去,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熊师傅最后的奢求,也是许多手工艺人的奢求。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记者 佘振芳 通讯员 王雨琦 符小霞 诸宸

原标题:重庆最后的手工制秤人:用匠心称起岁月的分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