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也有个“张富清” 乡村老人的秘密铁盒 竟藏着尘封几十载的军功
记者手记: 一份迟到35年的立功喜报,一段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浴血往事,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曝光。重庆合川91岁的抗美援朝一等功臣蒋诚,俨然是又一个“张富清”。
今年91岁的蒋诚,是一名战斗英雄,如今居住在农村
华龙网消息,上甘岭阵地上,他坚守七天七夜,扛着重机枪击落敌机。然而那些峥嵘岁月,都化做一枚枚军功章,被他用铁盒锁了起来。35年后退休时,一份迟到的立功喜报送到家,身边人才知他是一等功臣。合川籍战斗英雄蒋诚,正如张富清一样,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生。
迟到35年的喜报
“敌人的飞机来了,它打下来,我就打上去,它超过我的顶部,我就打它的尾巴……”
6月24日下午,合川隆兴镇广福村(原石牛村),一座半旧的楼房门口,一位91岁的老人絮絮地念叨着,带着浓重的口音。
蒋诚的记忆已开始衰退,只记得自己击落敌机的情景
老人眼神浑浊,说话漏风,但一提起当年的事情,整个人都激动起来,嘴唇哆嗦,手也颤颤地挥舞着。
老人叫蒋诚,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现在患了老年痴呆,他已不记得很多事,甚至有时连家人的名字也叫不出来,但他记得在战场上击中敌机的一幕幕。
据史料记载,在上甘岭战役中,蒋诚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奉命坚守537.7高地。
1952年11月19日清晨,敌军派出8架飞机对我军进行狂轰滥炸,我军阵地遭受重大损失。
当年24岁的蒋诚就在战斗前线。
在合川区人民武装部提供的一份泛黄的档案中写到:蒋诚,合川人,生于1928年。曾任步兵、重机枪射手、班长。作战3次,负伤1次。1952年在朝鲜金城入党,同年底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荣获一等功一次,后又获三等功一次。
蒋诚档案
家人和邻居知道蒋诚是上过战场的老兵,但一等功的荣光,他不曾提起,直到一份军功喜报送达,秘密才被揭开。
那是在1988年,曾任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的王爵英负责修撰《合川县志》,在查找档案时,无意中找到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显示,蒋诚在上甘岭战役中立了一等功
喜报上写着:贵府军人蒋诚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落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时间是1953年。
在籍贯处,写着合川四区“兴隆乡”,备注一栏写着“查无此人”字样。
王爵英正是蒋诚弟弟蒋启鹏的老师,他意识到可能是当时写喜报的人误将“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急忙与蒋启鹏联系,确认无误后,终于将这张迟到35年的喜报送到了蒋诚手里。
直到那时,蒋诚的弟弟和两个儿子才知道,他们的哥哥和父亲,竟然立过一等功。
铁盒里的秘密
收到喜报,蒋诚将它默默锁进了他的铁盒子。
这个铁盒子,弟弟蒋启鹏熟悉得很,那是哥哥复员时就一直带在身边的,偶尔会拿出来擦擦上面的灰尘,但里面装了些什么,当时才读小学五年级的蒋启鹏却不太清楚。
直到有一天,患有间歇性精神失常的嫂子,趁哥哥不在家,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了哥哥的铁盒子,将铁盒子翻到在地上,捡起其中一件物品笑嘻嘻地跑到了院坝。闻讯而来的蒋启鹏碰到了在院坝里疯疯癫癫的大嫂,见她手里竟然拿着一枚印有朝鲜文字的军功章。那时,蒋启鹏才知道,哥哥的铁盒子里,装着好几枚奖章,“有的写着和平万岁,有的写着不认识的朝鲜文字,都藏在小铁盒子里,很少拿出来给外人看。”蒋启鹏回忆到。
蒋诚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奖章
在《合川市军事志》中曾记载到,“1953年,中央军委在杭州召开志愿军英雄表彰大会,朝鲜人民军领袖金日成将军亲手为蒋成(编者注:这里应为蒋诚)戴上战斗英雄奖章。”
蒋诚的英雄事迹被合川军事志收录
蒋诚患有精神病的前妻,在为他陆续生育二儿三女(其中一个女儿夭折)之后,于1986年发病失足溺亡,和她一同消失的,还有铁盒子里的其中一枚军功章,谁也说不清楚去了哪里。
铁盒丢了,但蒋诚的故事,随着后来军功喜报送达,被更多人知道。
在上甘岭战役中,蒋诚抱着重机枪来到前沿阵地与敌机对射。对射中,蒋诚找到最佳射击位置,趁敌机俯冲飞过头顶的那一瞬间,击伤敌机一架,击落敌机一架。我军不但打退了一轮又一轮进攻,还歼敌四百余人。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蒋诚被敌军炸弹弹片炸伤,右腹被炸开,肠子流了出来。
战争中被弹片炸伤,蒋诚腹部留下了一条长约5厘米的伤疤
“战斗勇敢,狙击敌人不顾自己,负伤后不下火线,坚持到最后。”泛黄档案中这段话是对蒋诚的评价。
“他忍痛抱着自己的肠子,被战友抬下阵地。”蒋启鹏掀起哥哥的衣角说道。触目惊心的伤疤清晰可见。
蒋诚衣服是军绿色的,偏大,膝盖处还破了洞。蒋诚现在的老伴陈明秀嗔道:“一辈子就喜欢穿这颜色。”
“现在想来,哥哥复员时应该是知道自己立了大功的,但他没吐露一个字。”蒋启鹏说,就算喜报送到后,大家都知道了一切,哥哥也不觉得自己应该享受什么特殊的待遇。后来,还是组织上了解情况后,主动安排他以五级工人的身份从县农业局退休。
退休后,蒋诚过着平凡的日子。在生活中,他艰苦朴素,衣服经常打着补丁。他对子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莫给国家添麻烦。”
蒋诚和他的家人都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
“父债子还”的贷款
就是这样一位怕给国家添麻烦的老兵,当时却在退休时为自己的儿子添了“麻烦”。
1955年,复员回家的蒋诚投身家乡建设。他先是在隆兴民兵大队工作,后来又在江津珞璜参与铁路建设,在铁路维修中队担任中队长。1962年左右,随着土地下放分产到户,蒋诚又回到隆兴,在农技站从事蚕桑技术员工作。
蒋诚的幺儿子蒋明辉还记得,小时候很难在家看到父亲的身影,因为他太忙了。
当时,合川隆兴的蚕桑在整个四川省都很有名,一年养四批。桑树嫁接、繁育蚕种、蚕茧收烘等,都需要技术指导,蒋诚几乎天天走村串户。
“当时没有手电筒,他经常摸黑走路,脚指甲盖都踢翻了。”陈明秀还记得,当时隆兴乡一年能收几万斤茧子,乡亲们几乎都以此为生,自己家也是靠这个盖起了新房。
“那时年纪小,觉得父亲眼里只有集体,都不管我们。”蒋明辉不是没埋怨过。1988年,父亲从蚕桑站退休,当他接了父亲的班后,才理解了这份责任与担当。
接班的同时,蒋明辉也接到了一笔2000多元的债务。
原来,蒋诚退休前兼任村里的修路负责人,因资金欠缺,蒋诚以个人名义贷款给修路工人发工资。路修好了,钱还没还完。
“当时一个月工资90多元,2000多是挺大一笔钱,为了这个,我差点婚都没结成。”蒋明辉笑道。
蒋明辉的妻子唐群说,当时两人正打算结婚,突然背上这笔债务,有人劝她这婚别结了。她思前想后好多天,才下定决心:“看到老辈大公无私为村里修路,为大家造福,我们小辈也该做点事。”
退休后的蒋诚,时常嘱咐儿子好好工作,不要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多年来,除了让幺儿接班之外,蒋诚未因子女的安置向政府提过要求。
蒋诚还将大儿子蒋仁军送去参军。蒋仁军说,“父亲对部队有很深的感情,他一再叮嘱我,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牺牲精神,也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一颗不变的初心
家人和子女们习惯了老人的淡泊,也各自踏实工作、生活着。
大儿子蒋仁军参军、退伍、务农、打工,如今在家带孙儿。幺儿子蒋明辉在蚕桑站工作到2003年,蚕桑站关闭后又去外地打工,现在做保安。大女儿和二女儿也在外打工多年。
直到最近,为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整理本地重大功勋人员名单时,这段尘封的往事才又被揭开。
蒋诚于1952年在朝鲜金城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党龄已67年,他入党的初心是为国争光
“我们真没想到,一位一等功臣竟然默默无闻地隐藏在我们身边,扎根在乡村。”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李兵非常感慨。
毕竟已是耄耋之年,前年的一场病后,蒋诚的记忆日渐衰退。对于那段浴血往事,也只记得自己曾击落过敌机。那只被他视同宝贝的铁盒子也随着他流逝的记忆,不知道“封存”到了哪里。
英雄选择了隐姓埋名,但不该被我们遗忘。从蒋诚那看起来近乎寒酸的住所中,从那身褪色也不舍得脱掉的军绿色衣服上,从那几枚生锈的奖章和泛黄的档案中,从家人和朋友的回忆中,我们看见了和深藏功名的张富清一样,那颗属于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
华龙网记者 佘振芳/文 尹建红/摄像 林楠/主持
原标题:又一个“张富清” 乡村老人的秘密铁盒 竟藏着尘封几十载的军功章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