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时期重庆城的苍龙门在哪里?就在如今的朝天门

16.08.2019  11:10

如果时光流转回1700年前,重庆城是刚刚兴起还是已然繁华?那个时候的重庆城有城墙和城门吗?近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了《古渝雄关——朝天门》,披露了1700多年前的蜀汉时期重庆古城城门苍龙门的位置。

这个由三国蜀汉政权江州都护李严修筑的城门,就在如今的朝天门。而苍龙门和它所连接的城墙,共同构成了重庆母城最初的风貌。

蜀汉时期重庆城已经幅员广阔

三国蜀汉政权的江州都护李严开始大举修筑重庆城,规模达到了明清时期重庆城的大小,因此在史料中,它又被人们称为“大城”。

这个时候的重庆城究竟有多大呢?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曾在《重庆古城的变迁与防御体系》的演讲中提到,顺着明清时期古地图上的九开八闭十七门看去,除了通远门所在的五福宫山没有被纳入“大城”范围外,其他八开八闭十六门框起的范围,就是蜀汉时期“大城”的城址。

当时,在这个“大城”内共有两座城门,一名“苍龙”、一名“白虎”。

时光飞逝,1700多年过去,这两座开凿于蜀汉时期的古城门,早已在重庆城的飞速发展中湮没了自己的踪影。但是,考古专家从史书的笔划银钩中、从老地图的众横交错中,找到了李严所筑的“苍龙门”的位置。

这个城门,就在如今的朝天门。

在“大城”内,李严还修建了大型的仓城,也就是专门储存粮食的城廓,并将它区别于当时的其他郡县建造风格,破天荒地将原本应在城外的仓城放在了城内。

在粮草为先的古代,粮仓的位置无疑是非常关键的,而它在哪里呢?

白九江说,就在如今的千厮门附近,“《诗经·小雅》中曾经说:"乃求千厮仓,万厮仓,黍稷稻粱,农夫之庆。"说明千厮门得名,就是因为它附近曾是重庆城粮仓所在地。”

朝天门”得名于明代之前

苍龙门这个名字什么时候变为了“朝天门”呢?《古渝雄关——朝天门》对此作出了解释。

朝天门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明正德《四川志》卷13《重庆府》中的重庆城九开八闭城门:‘本府石城,因山为城,低者垒高,曲者补直,洪武初指挥使戴鼎重修,高一丈八尺,周围二千一百三十六丈。门一十七,曰朝天、翠微、东水、通远、金汤、定远、南纪、凤凰、金子、仁和、太平、出奇、大安、临江、洪崖、千厮、福兴,开九闭八。’《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癸卯条)记:‘中山侯汤和至重庆,会德庆侯廖永忠,以兵驻朝天门外。是日,明升面缚啣璧,与母彭氏及其右丞刘仁等,奉表诣军门降。’说明在明代戴鼎筑城之前,朝天门就已经存在。

而在清代《渝城图》里则清晰描绘了朝天门的全景及瓮城、城楼的基础模样,图上可见朝天门不仅有城门和城楼,在朝天门的两侧还建有码头和梯步,码头建于嘉陵江边,而城门建于长江岸上,除地面建筑外,还有位于渝中半岛前缘的朝天嘴。

除此之外,在这张老地图上,人们还可以看到,古代的朝天门可不仅仅是一道城门而已,这个重庆城的第一门,前前后后一共有三道城门,也就是说,人们进出朝天门,要顺着石梯穿过三个城门洞。

1949年重庆发生“9·2”火灾,朝天门周边区域被毁,朝天门城门也仅剩下城基墙垣。

考古发掘找到宋代朝天门城墙

△宋代朝天门城墙遗址

重庆城古城墙在南宋时期再次被修筑,此次城墙的修筑者是一代名臣彭大雅。

2015年-2016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西水门至朝天门段城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了当年彭大雅修筑的朝天门古城墙。   

重庆历史上有四阶段筑城,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南宋时期彭大雅所筑的重庆城,在彭大雅“不把人当人看,不把钱当钱看”的筑城思路下,冒着战火修筑而成的宋代城墙,挡住了蒙古铁骑数十年的进攻。

这段首露真容的宋代城墙,位于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的朝天门和西水门之间,而与电视里我们常见的北方砖砌城墙不同,重庆的城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建成,随处可见的巨大石块,就成了修筑城墙最好的原材料。

△朝天门城墙附近发掘出的建筑构件

考古发掘中,专家发现宋代城墙的墙宽近十米,采用的是内部夯土夯筑,外部包裹巨石的方式砌筑而成。800多年时间过去,城墙外立面包裹的巨石上,细密的錾痕仍然清晰可见。虽然是战乱时候所筑,但宋代城墙并不是仓促之作,城墙上砌筑的每一块条石都是规整的有序排列而成。

宋代城墙之外,明代城墙紧贴而筑,明代城墙比宋代城墙更高更宽,它完全将宋代城墙包裹在了自己的“身体”中。但相较于宋代城墙,明代城墙的外墙所砌筑的巨石却不如宋代城墙规整,大小不一的巨石以钉砌的方式码放,筑起了明代城墙的外墙。

考古专家还发现,沿江而建的重庆古城墙,除了防御外敌的常见作用外,还兼具了防洪堤的功能。“我们在明代城墙的底部,发现了明显的淤沙层,这说明,重庆的城墙曾经抵御过洪水的侵袭。

在勘察了淤沙层内部的古城墙后,考古专家发现,城墙的保存状况非常好,“这说明,重庆的古城墙完全经受住了数百年时间里的各种程度的洪水肆掠。

古城墙女墙上建筑消失街道犹在

站在宋明城墙遗址顶部,巨大条石砌成的女墙(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清晰可见,可女墙上的墙垛等建筑物却无迹可寻,但古城墙上的顺城街现身。

城墙上的顺城街是用巨大石板铺成的路面,在顺城街靠近内城的部分,考古专家发现了内径38厘米的石质排水沟。在顺城街的石板之下,就是层层夯筑而成的城墙夯土层,除了泥土之外,因地取材的巨大鹅卵石也夹杂其中,而越靠近城墙顶部,夯土里的石头就越细小,它们层层相叠,成为城墙牢不可破的重要原因。

城墙的外立面由下至上砌满了巨石,那么城墙的内立面呢?顺江依山而建的城墙,内立面直接就利用了山体,只在极少部分使用了巨石包裹。

《古渝雄关——朝天门》表示,朝天门城墙遗址内涵丰富,兴废频繁,除城垣建筑外,还发现了一批阶梯道路、排水设施、作坊建筑、水井、采石场及生活聚落房址等,反映遗址因地处两江交汇区域,历史上人类活动频繁,除主体城垣外,也是码头运输、商贸活动及水运交通的重要区域。

同时,在明清时期,每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大量棚户诞生于裸露的朝天嘴沙滩上,成为城市功能延伸,为来往船只提供配套服务。早年朝天门附近还有“丰年碑”的碑文和石刻,为朝天门增添了更加美好的寓意。

根据地层关系,考古专家结合出土遗物情况,初步梳理出遗址可分为九期,从上至下分别为民国、清代、明代、元代、南宋、北宋、唐及五代、汉代及东周。其中南宋、北宋遗存最为丰富。

朝天门城墙遗址表现出的“金城汤池、城堤一体”的筑城理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古代南方山水城市营造设计的典型代表,对于重庆地方史、宋蒙战争史、中国城市史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