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存放故宫文物的安达森洋行 震慑长江的青狮 都藏身于这几条老街
老街的故事
每个重庆人对老街都有独特的情怀,始于繁华,归于宁静。那些古老的街道记载着动人的故事,斑驳的墙体、角落的青苔承载了太多回忆……
岁月逝去,我们年岁渐长,老街却依然不减当年风华,你愿意聆听它们过去的故事吗?
今天的《老街说故事》,我们就来说说南滨路这几条老街。
重庆老街旧照片
南滨路的慈云老街—米市街—龙门浩老街是传统老街风貌街区,分布着各种融合西洋古典风格的近代开埠建筑。
老街主要以木、瓦、砖、石为肌理特点,高低错落、随坡就势,形成了极具山城特色的街巷布局,开埠文化底色跃然而出。
传统与现代融合、本土与国际辉映,时尚精致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百姓的艺术生活,又有助于提升重庆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营造出人人热爱、参与、享受艺术的城市文化氛围。
慈云老街
△慈云寺
慈云老街总体定位为文化旅游商业街区,连接南岸海狮支路、黄家巷、八角巷、慈云寺、安达森洋行,其间更是有许多清朝时期的民居,是重庆开埠时期的海关所在地,自古以来的商贸繁华地。
△慈云老街人文摄影
熟悉的街景,满载的回忆,总有些故事会跟一条老街、几栋老建筑有关,情怀满溢,终成这城市里抹不掉的记忆。位于南滨路的慈云老街,便是这样一个传承城市文脉的载体。
从童年时坐在长辈膝头听说慈云老街的故事,到长大后关于老重庆的记忆,再到客走他乡时忘不了的家乡情……都绕不开这条蜿蜒的老街,可以说这里汇集了一部巴渝文化史。
△慈云寺
慈云老街因慈云寺得名,慈云寺始建于唐代,依山傍水,在老一辈重庆人口中,流传着“青狮白象锁大江”的典故。
△慈云寺门口的青狮
因长江附近地貌复杂,宋朝时期,常常发生船运事故。佛教文献中有“文殊坐花莲而跨青狮,普贤执如意而骑白象”一说,并延伸出“青狮献瑞、白象呈祥”的美好寓意。
正因为此,青狮被古人雕刻了出来,放置于慈云寺门前,借青狮的威严震慑湍急危险的大江。
△安达森洋行旧址
始建于1891年的安达森洋行,由瑞典人安达森所建,抗战爆发后,这里的4个大仓库存放了3694箱文物,为保护国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所以如今与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过去与现在,看似久远,追忆那一段段光阴故事,唤起那些不可复制的老街情怀。
米市街
△米市街
米市街是重庆南岸古道之一,从长江上岸,经米市街可以通往原巴县迎龙场和南川一带。
民国时期,巴县长生、老厂、黄确娅一带的米商在此贩卖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得名。
△米市街一角
作为重庆开埠后连接码头的重要通道,米市街同样经历了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的繁荣。
这里不仅有西迁的武昌中华大学(华中师大前身)旧址,还有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地旧址、法国洋行、国民政府警察署等记录着昔日时光的古老建筑。
龙门浩老街
△龙门浩老街
宋绍兴年间,每逢枯水季节,便能看到刻有“龙门”二字的碛石俯卧在长江的碧波中,犹如长龙戏水。
“浩”指江边被碛石隔开的水域,一条数公里长的碛石从瓦厂湾延伸到野猫溪,中间不知何故又被拦腰截断,形成一个浩口,顾江边形成“龙门浩”,龙门浩的街名便由此而来。
△龙门浩老街一景
△夜幕下的龙门浩老街建筑
龙门浩老街位于南滨路东水门长江大桥南侧,形成集开埠、民国、抗战等重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为一体的传统风貌区。
下浩老街曾经是到长江边上龙门浩码头的必经之路,陪都时期龙门浩码头就是连接渝中半岛与南岸的交通要道。
老街文化
△安达森洋行
△慈云老街一景
老街之老,非物质之老。老建筑所承载的人的故事、家族命运和时代背景。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灵魂的载体和见证。老街是老的,但老而不“死”。它是我们曾经活过的证据,是继续活下去的源始力。
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南滨路上的老街开埠旧址承载着历史,亦见证着重庆开放、包容、进取的新城市精神。
白天车水马龙,夜晚流光溢彩。这是一条18公里长的滨江大道,重庆南岸区南滨路不断完成着蝶变升级,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成长壮大和理念新变……
原标题:老街说故事|道不尽的老街情怀,承载了多少重庆人的记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