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的“心灵捕手”
华龙网消息,“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在监狱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面对的是身陷囹圄的服刑人员,每天的工作是矫治服刑人员扭曲的心理,在那个看不见的战场中,种下一颗颗向善的种子。他们是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师,也是监狱里的“心灵捕手”。
出手
三峡监狱教育科干事查德怀正在观察服刑人员沙盘模型的摆放。 三峡监狱供图 华龙网发
“325分?怎么会这么高。”系统弹出的报告结果,让查德怀皱起了眉头。
查德怀,重庆市三峡监狱教育科干事、市级心理专家,负责为所有服刑人员做入狱心理评估。他所在的教育科,还有其他三位成员:科长余涛、省部级心理专家张德林、市级心理专家李拥,四人心理矫治团队成为三峡监狱一道铜墙铁壁般的心理防线。
2018年,由三峡监狱教育科参与研发的罪犯危险性评估软件系统,能准确反映服刑人员狱内危险性的变化程度和趋势,并进行分类分级预警,提示民警及时采取管控处置措施。2019年初,这套评估软件在重庆市监狱系统执法业务平台试运行。
服刑人员赵强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分值远高于其他人,也意味着他是“最危险”的。
查德怀迅速安排赵强做进一步心理筛查,并翻看起赵强的转狱档案。“有吞食异物的习惯?”看到这条记录,查德怀迅速警惕起来,紧盯赵强的一举一动。
筛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赵强有强烈的自杀倾向。查德怀立即申请查阅赵强个人档案,试图从赵强人生轨迹中寻找出线索,进行下一步心理治疗。
从小家境并不富裕的赵强,在母亲的宠溺中长大,想要的东西母亲甚至会靠卖血来满足他。渐渐地,一个偏执、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孩子长大了,并养成了逃避型人格,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以往他偷盗被捕时,会吞咽异物来逃脱制裁,因此他有了一个绰号叫“吞金兽”。
如何矫治、怎么矫治?查德怀彻夜难眠,一本《罪犯心理学》翻了又翻,杯中茶已变得冰凉。
“他有两个孩子,平时对孩子也很宠爱,这就是突破口。”查德怀迅速和教育科其他同事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转化方案,希望能通过孩子让赵强正视过错,激发他的责任感。
“你不要再吞东西了,这样是不可能保外就医的,你死了这条心吧。”当听到查德怀这番话时,赵强脸色一变,微张的嘴唇似乎想表达什么,但最终只化为几个呜咽声。感觉到赵强心理防线有所突破,查德怀又紧接着递给赵强两个孩子的视频。
对亲情的渴望,让赵强逐渐卸下心防,他开始主动和查德怀聊起自己孩子的可爱,却总带着焦虑。“孩子真会接受犯了罪的父亲吗?我自己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教好他们什么?” 矛盾情绪如阴云笼罩着赵强,他想踏出,却又收回了脚。
查德怀没有急于求成。心理矫治本就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而他,恰好有着极为细腻的心思。查德怀正面引导和亲情帮教双管齐下,赵强情况逐渐好转,今年刑释出狱前,他的心理评估已和常人无异。
唤醒
对服刑人员的沙盘摆放进行心理分析。 三峡监狱供图 华龙网发
得知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后,李华(化名)大小便失禁了。躺在病床上的他,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表情痴呆,陷入“亚木僵”状态。经医院诊治,是拘禁性应激障碍。
“拘禁性精神障碍是指罪犯在拘禁后或服刑期间发生的精神异常,是急性应急性神经病。”三峡监狱教育科科长余涛在监狱医院见到了李华时,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僵硬地躺在床上,空洞的眼神直挺挺地盯着天花板。
中午饭点到了,监狱民警按时送来饭菜,拿着勺子撬开李华的嘴,一勺一勺地喂进去。在开始心理矫治前,首先要保障李华的生命健康安全。像李华这样因被判处长期有期徒刑,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并不在少数,但因此患上应激障碍的,仍是个例。余涛感觉相当棘手。
余涛从事罪犯心理咨询矫治已近20年。他姐姐曾是英语老师,因此他较早地有机会接触外国文学作品,从高中起他开始对西方心理学产生兴趣,别的同学在看小说诗歌,他却抱着弗洛伊德、马斯洛等人的心理学著作看个不停。在余涛看来,虽然每个人的心理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的追求是相同的,罪犯心理矫治也以此为突破口,寻求不同罪犯适应的教育转化方案。
对于李华,余涛首先要做的便是唤醒李华对外界的感知,然而现在仅凭外界的呼唤收效甚微。余涛在对李华亲人的走访中了解到,李华平时关系最好的就是大姐李秀和女儿安安,最喜欢看NBA,在外人际关系比较好。余涛脑中灵光一闪,这或许可以成为唤醒李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余涛随即首先联系上李秀。她带着安安的照片赶到床旁,在李华耳边讲起生活过往,帮他唤起生活的希望。效果很明显,李秀提起安安名字时,李华便明显有了反应。待女儿前来探望时,一声“爸爸”让李华彻底从麻木中清醒过来。
不过醒过来的李华,在“亚木僵”状态下语言表达和记忆力严重退化,身体也非常虚弱,经评估系统综合分析,李华的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十分突出。余涛制定了李华的教育转化方案,让他正视现实积极面对生活,参与改造劳动,还特意让他参加篮球队,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后来监狱举办的几次篮球比赛中,李华作为主力队员,带领球队拔得头筹。
重塑
张德林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咨询。 三峡监狱供图 华龙网发
三峡监狱的心理咨询室里,余涛和张德林这对老搭档,正带着进行心理矫治的服刑人员做沙盘游戏。他们需要通过每个人沙盘里模具摆放的情况,来进行罪犯的心理状况的分析。
其中一个叫做张天(化名)的沙盘,引起了两人的注意。
蛇、鳄鱼……张天的沙盘里摆放的都是这样攻击性极强的凶猛动物,但摆盘的格局又十分的幼稚。看到沙盘被注意到后,张天故意将猛兽模具摆在更显眼的地方,抬起头冲张德林笑了笑。
“老张,你怎么看?”余涛问身边的张德林。
“就像个小孩。”看着张天的一举一动,张德林神情凝重。
眼前的张天具有反社会人格,十八岁时被司法鉴定为品性障碍,是三峡监狱重点关注的服刑人员之一。张德林和张天的第一次心理矫治并不顺利,聊天刚说到一半,张天便开始如孩童般又哭又闹,但随即又狂喜大笑,喜怒无常。
“像这样的服刑人员,对犯罪的认知水平极低,人格障碍已经定型,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张德林通过细致观察,慢慢地熟悉张天的情绪变化。对张天的心理矫治,除了要逐渐引导他将危险性行为消除,同时还要教导他分别对错、重塑人格,重回社会后不再具有极强攻击性。这对于张德林,甚至整个三峡监狱教育科,都是一项挑战。
没有人轻言放弃。余涛、张德林和同事探讨出多个不同方向的矫治方案,普法、循循善诱,誓要跨过这个高山。整个心理矫治过程,被张德林称为“愚公移山”。
“每个人都是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完全没有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很少,我们矫治的目的就是完善他们的人格,唤醒他们的良知。”张德林说。他们对张天的心理矫治不间断地进行了五年,如今再评估,张天已回归正常,危险性行为基本消除。
“其实一开始,大家对于要矫治一个定型的反社会人格服刑人员,心里都没谱。”张德林说,但付出终获回报,这正是罪犯心理矫治的意义。
交流
李拥组织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评。 三峡监狱供图 华龙网发
“李拥什么时候回来?我想找他聊天。”冯固向外喊道。
冯固曾因入室盗窃被判刑,却长期不配合改造。但如今,他最信任的便是监狱教育科的干事李拥,一段时间没见就会主动提要求,想要找李拥聊天谈心。
而这样的转变,正是来自于李拥对他的心理矫治。在李拥工作的十多年里,他见过太多太多服刑人员因失去希望导致心理障碍。李拥说,曾以为心理陪伴和情感对服刑人员不重要,但其实,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在了解冯固的情况后,李拥一次次地找他聊天谈心,帮他分析梳理问题。发现冯固抵触情绪背后,是对未来出狱后生活丧失信心,李拥主动提到冯固涪陵老家还有一块闲置土地。
“现在国家正在乡村振兴,你就不想出去后把这块地好好利用起来,过上好日子?”李拥特意和冯固提起这个话题。
“想啊,可我又不会种植技术,能留着干啥呢?”冯固似乎有些心动,但又对未来没有什么信心。“那你想不想学呢?”李拥又问到。“想啊,可以吗?”冯固十分意外。
就这样,李拥向上级申请,请了专业的农业老师来到监狱里,为冯固进行一对一培训授课。冯固很珍惜每一次上课的机会,会认真做好笔记,平时还会借阅相关书籍继续学习。而他和李拥也越来越熟悉,常常在聊天中向李拥表达对未来日子的期盼,“我出去了一定会好好生活,绝不再做违法的事情。”冯固向李拥保证。
“我们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服刑人员,要矫治他们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根源。”余涛、张德林带领的三峡监狱心理矫治团队认为,对这些罪犯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有助于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积极配合监区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争取早日步入社会。
(文中服刑人员及家人均为化名)
华龙网记者 董进 唐雨/文 黄宇/主持
原标题:四分半|监狱里的“心灵捕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