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三板斧”攻克贫困 63000多人脱了贫
“眼下看该不得返贫了。”覃发超说,脱贫这几年家里境况一年比一年好。
覃发超是石柱县河嘴乡长沟村村民,曾经在浙江务工期间患病陷入贫困,被纳入建卡贫困户,2017年脱贫。如今在政策帮扶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养起了山羊,还种植辣椒和中药材前胡。
这只是石柱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的石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通到村村寨寨,互联网连通各个村,家家喝上安全水、户户住上安全房,17541户631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千钧重担众人来挑
石柱地处武陵山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精准识别出85个贫困村。如此重的脱贫担子怎么挑?
千钧重担自然要众人来挑。石柱统筹党政、社会、群众三方力量,坚持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放到重要位置,压重担、委重任,打硬仗、拔穷根;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强统筹、聚合力;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志智双扶激励作用。
为层层压实责任,石柱分线构建起组织领导、业务技术、监督问责三大攻坚责任体系,高效运转、同步发力,推动形成了攻坚拔寨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了33名县领导任组长的包帮攻坚小组、33个乡镇突击队、222个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成的一线战斗队。
二是建立由县领导任指挥长、县级部门和乡镇业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16个行业扶贫指挥部,形成纵横协作的业务技术保障体系。
三是建立5个片区督导组与监督执纪、责任落实、业务工作3个专项督查组,将监督问责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倒逼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政策措施精准到人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柱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底线任务,把“精准”二字贯穿扶贫脱贫全过程,实施两不愁、产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专项行动,用“绣花”功夫做细做实帮扶措施,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到户到人。
通过多轮全覆盖排查走访,石柱将3101户6091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规定纳入低保兜底;同时,实施临时困难救助11791人次3093万元,实现所有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
在义务教育方面,制定出台5个县级教育资助“补丁”政策,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6.14万人次3.75亿元,全县无1例适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在基本医疗上,创新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体系,累计救助贫困病人57.67万人次1.66亿元,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自付比例9.94%,慢特病门诊合规费用自付比例10%,大病救治率、在家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100%。
为保障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石柱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成集中安置点6个,搬迁安置1854户6636人;精准落实危房改造政策,改造农村C级危房8718户、D级危房3611户,旧房整治提升15000户,全面实现无人住危房、危房不住人。
破解“区域性整体贫困”
2017年,石柱县中益乡被精准识别为重庆深度贫困乡镇。
石柱瞄准中益乡和全县15个深度贫困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人、财、物等资源,破解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三大瓶颈,集中精力、集中火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为深度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打捆实施交通、房屋改造、产业、水利、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及社会治理等6个项目包,明确1名县领导牵头,推行1名乡党委班子成员联系一个项目包,实行县乡村三级协同监管,中益乡村公路通畅率、住房安稳率、饮水安全覆盖率均达100%,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个,安置农户205户624人。
在产业上,因地制宜发展以中蜂、中药材、民宿旅游等为重点的康养产业,发展特色产业1.8万亩、中蜂8000群,探索构建“花卉种植+中蜂养殖+精深加工”“观赏作物+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链条,持续巩固深化利益联结,助力贫困群众长效增收。
同时,深化中益乡华溪村“三变”改革市级试点和其余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推行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资金入股、代种代管、以房联营等合作方式,推动龙头企业与1100余户农户建立长效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2700元以上。
“三板斧”让石柱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8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7541户631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