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项目有3个做研发 重庆机器人产业欲破解技术的瓶颈
6月19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重庆分中心、川崎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机器人制造基地、中科院重庆两江机器人育成中心和重庆两江机器人培训及应用中心(学院)四大项目,同时在两江新区水土工业开发区开工建设。
引人关注的是,这四大项目中有三个都将围绕机器人技术研发做文章。“对于我市机器人产业而言,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参加开工仪式的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何国田感慨,在产业链初具雏形的基础上,我市机器人产业已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技术瓶颈之痛
2011年以来,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机器人产业,在政府力推下发展迅速。据市经信委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达60多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2014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近100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0亿元。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我市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尴尬。”何国田告诉本报记者。
何国田所指的尴尬是这样一种现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电控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机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KUKA和瑞士ABB等少数国外机器人企业手中。受此影响,我国机器人市场约90%的份额被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95%以上的国内机器人企业还处在只能做系统集成的相对低端阶段,我市也不例外。
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在价格、订单数量等方面一直受制于国外上游企业,生存能力不强。据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社平科技)总经理邓社平透露,公司做系统集成仅能赚取10%左右的毛利,大部分利润则被国外上游企业赚走了。
在何国田看来,当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我市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一道严重瓶颈。这道瓶颈如果打不破,我市机器人产业今后将很难做强。
国家级检测平台助力
而今,我市正在为打破这道瓶颈而努力——在6月19日同时开工的4大机器人项目中,有3个与机器人技术研发有关。
其中,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重庆分中心是我国在该领域的四大中心之一,由两江开发投资集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9家单位合资组建。该中心总经理李向东介绍说,项目计划在3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第三方机器人检测与评定平台。到时,这个平台将集机器人零部件检测、本体、整机、环境测试、系统评定、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培训等于一体。
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为本土机器人质量把关,提升我市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何国田说。
多年来,由于在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难以与进口机器人匹敌,国产机器人一直存在很难被使用企业信任的尴尬。这造成相关研发成果产业化应用渠道不畅,反过来又阻碍了机器人技术研发。
以社平科技为例,该公司去年12月研发出了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电控系统的四轴搬运机器人。但由于得不到用户信任,这款机器人迟迟打不开市场。邓社平感叹,推广国产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在未来,这个中心建成后,有望通过其权威性的检测与评定,使企业逐渐相信国产机器人也能做好。”何国田表示。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研发能力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市机器人产业起步晚、基础差,研发力量薄弱。目前,虽有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等几家研究机构、高校在做机器人技术研发,但总体来说却存在高端研发人才紧缺、研发力量分散的问题。
如何提升研发实力?何国田透露,中科院重庆两江机器人育成中心就是为此而生。
据悉,该中心致力于打造西部首家机器人众创空间。按照规划,其将围绕机器人关键部件开发、整机系统应用、系统集成和检测测试进行布局,引进一批国内外的机器人优质项目、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孵化培育和集聚一批机器人企业,形成机器人产业链及配套。
川崎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机器人制造基地项目则是另外一股力量。该项目由日本川崎重工与重庆宜而奇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打造,计划3年内建成投产,形成生产、销售1500台三轴、六轴机器人的规模。
川崎重工是世界五大知名机器人主机企业之一,拥有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对于我市而言,这个项目的最大好处,在于本土企业在与川崎重工合作期间,可以通过参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学到国际前沿的机器人技术。”何国田认为,学习别人的技术,而后消化吸收,也是我市提升机器人研发能力的一种不错选择。
“不过,仅凭这些还不够。”何国田建议,我市机器人产业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还有必要从市级层面尽快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从高端人才引进、资金等方面,激励、扶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可由政府牵头组建机器人技术研究院之类的公共研发平台、服务平台,并将目前分散的研发力量整合进去,专门培养高端研发人才、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