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论文”人才评价体系,他的建议已转化为行动

15.05.2020  16:59

图为史飞在进行科研工作。新华网 马天龙摄

  新华网重庆5月15日电(韩梦霖 文露)今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破除论文“SCI至上”和“唯论文”导向,制定了“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等具体措施,引发广泛关注。在重庆,一位80后科研工作者听到消息后倍感欣慰,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提出的一份建议,正是关于改变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

  2019年,史浩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二次参加全国两会,提出了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的建议。他的建议指出要对科技人才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不能仅仅以在SCI等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为唯一的标准,要改变靠论文评价的单一模式。

  当听到科技部开始推动人才评价标准的消息时,史浩飞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对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新的评价标准怎样建立,未来还有很长时间的探索,对此我也会继续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忙于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史浩飞还精心撰写了两份代表建议。一份建议是关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保护知识产权本质上就是在保护创新。”史浩飞说。

图为史浩飞在整理带上两会的建议。新华网 马天龙摄

  史浩飞要带上两会的另一份代表建议,则是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资源一体化融合的建议。

  “成渝之间需要实现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在重庆英才计划评定的人才,在成都也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在统一的人才政策下,科技人才可以便捷地实现地域间相互流动。” 史浩飞说。

  近日,川渝20所高校成立高校联盟,联盟中高校的教师可以互聘互用,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释放高校创新红利。史浩飞认为类似的合作要继续加强,“要让双城经济圈的人才都被划到同一个‘圈’里,更高效地被组织起来。

  “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史浩飞认为。在他看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特点不一样,高校主要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关注新现象的发现,但靠这些新现象很难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需要后面科研院所在新现象的基础上完成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技术的积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产、学、研通过各种办法形成一个整体,把高校和研究所的技术突破转化、扩散、应用到企业中,最终体现在产品上,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里。

  近年来,史浩飞一直致力于微纳制造的研究领域,带领团队在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上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他努力推动成果转化,使包括石墨烯在内的新材料在多个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

  史浩飞表示,“微纳制造可以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复合材料等,对于重庆制造业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比如5G通信中使用的探测器,“如果以石墨烯作为材料,它的响应速度会比用现有的硅质材料提高一个数量级,通信容量会扩大许多。

  2019年,在两江新区的支持下,依托史浩飞团队的实验室,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建成了“人工智能核心硬件微纳制造平台”,为企业提供设计、工艺开发等服务支持,目前已服务了四五十家中小型企业。

编辑: 李海岚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