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权确股不确地 重庆大胆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
土地,是千百年来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农村农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30多年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今对土地经营权流转进行的探索,也必将推进农业生产的大变革。
近两年来,我市在围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改革上,依法、有序地进行了大胆探索。
荣昌区清升镇漫水桥村村民李书荣,在30多年前获得了1.8亩地的承包经营权。今年初,他这1.8亩地的承包权没变,经营权却变成了1.8股的股份,他变成了每年持股分红的“股民”。在漫水桥的五、七、八村民组,有112户村民和李书荣一样,他们的176亩连片土地的经营权转变成了股份。
今年初,当地农委与清升镇一起做通了农民的思想工作,每户农民自愿与村民组签订合同把承包地集中到村民组,再借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土地集中整理项目,将原有的小块地整治成更便于耕作的大块地。如八村民组的157块地整治成了20块平整的地,还配套建起了沟渠、田间便道等设施,便于机械化操作。
经过集中整治后的这176亩土地的经营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了“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在明确农民承包权不变的同时,把土地的经营权转化为股权,以1亩地为1股计算,把每户农民的水田股和旱地股明确化。而每一户农民具体经营哪块地由村民组集中流转经营,规定有股份的村民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流转经营的权利。同时实行按股分红,每股年分红暂定为:水田股600斤黄谷,旱地股400斤黄谷,按当年的市场价折算为现金付给“股民”。
唐应金和唐太禄两位村民优先流转了部分土地来种植蔬菜,余下的土地全部流转给了荣昌三重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大棚蔬菜。
这176亩土地的经营者从原来的112个变成了3个,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这次改革就是有效实现了‘三权分置’。”荣昌农委主任谢勇说,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但经营权可以依法、有偿、有序地进行流转。据调查,这种“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改革在梁平、永川等地的试点都取得了成功。
“有了这50亩地,我可以大干一番了。”奉节县白帝镇石庙村六组村民胡道兴说,“我把‘集零为整’流转来的50亩连片地全部栽种了葡萄苗。”“集零为整”的改革是先把土地经营权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成片流转,把土地重新有偿分配给愿意搞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
六组原本25户村民共承包耕地195亩,近年来有18户村民举家外出,致使125亩地闲置,而留下的7户村民耕种着70亩土地。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今年1月六组进行了“集零为整”的改革试点,经过村民共同协商,由25户村民自愿申请,把自己所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全部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有偿流转。流转费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打入土地转出农户的账户。村里按照“集零为整”的原则,再由本组有种植能力的农户自己申请,成片流转土地来经营。流转期满,由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经营权收回来,交给原土地承包人。
“当前土地资源往往一方面闲置未用,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又因承包的土地不够,难以成片、适度规模经营。”奉节农委副主任肖功勋说,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现在,六组留下的7户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最少的成片经营了20亩,最多的达到50余亩。
今年5月,奉节县又在全县确定了77个村、114个村民小组扩大试点。所涉及的3780户农民,把22678亩土地的经营权,有偿“集零为整”到350户农民和12家农业开发公司手中。
“体系联动”——配套改革保障规范流转
梁平县是我市土地流转最快的地区之一,全县到今年3月已流转土地48.81万亩,流转率达50.1%,其中适度规模经营流转的土地达40余万亩。
“规范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需要配套改革来保障。”梁平农委副主任冉懋国说,梁平县已建立起县、乡、镇三级体系联动的土地流转三大体系。一是服务体系,建立了电子流转交易服务平台,负责土地流转中的资质审验、信息收集发布、组织交易鉴证。二是管理体系,成立县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土地流转的综合协调、权证管理、备案登记等。三是纠纷调处体系,建立起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
“这三大体系是相互联动又相互监督的。”冉懋国说,管理体系有权监督服务体系在组织流转中是否依法有序;服务体系在依法组织流转中又可以反过来检验管理体系的工作质量;而纠纷调处体系可以监督服务和管理体系工作的情况。体系联动的配套改革有效地规范了土地的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冉懋国说,以2014年为例,梁平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范合同(市工商局、市农委联合下发的合同文本)的签订率达到95%以上,交易鉴证和登记备案也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