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梯磁器口曾都是赶场处,清代重庆有场1163个
据西南大学教授卢华语考证,巴渝地区的乡场兴于唐宋,起初为数不多,集中在要道、水码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交流的需要,数量剧增。到明代,数量最少的南川县有8场,最多的合川县有49场,重庆所辖27州县大约有800场镇。据学者高王凌统计,到清代嘉庆前后,四川大约有3000左右个场,其中重庆有场1163个,占全省三分之一强。
十八梯磁器口都是“大场”
历史上著名的场镇,地方史籍均有反映。道光《石柱地厅志》记载:西沱镇“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也”;光绪《永川县志》记述,松溉镇“水陆通衢,历朝旧镇,街市断续至两路口十里,贸民数百家”;光绪《垫江志》写道:“前明以来,傍滩为市,凡仕宦之莅止,商贾之出入,士民之聚散,肩摩毂击,恒络绎不绝。”
大场镇以今渝中十八梯、石灰市,沙坪坝磁器口,南岸黄桷垭,巴南一品,北碚偏岩,合川涞滩,綦江东溪,江津中山、塘河,永川松溉,潼南双江,石柱西沱,彭水郁山,巫溪宁厂,酉阳龚滩、龙潭、荣昌路孔为最——现在这些都是著名旅游去处。
磁器口曾是“大场镇”
刘禹锡写过奉节“赶夜场”
很多典籍中,留下了重庆人赶场的描写。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任职奉节,写诗描写当地夜市云:“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通常来说,重庆地区开场时间多为上午,辰时(7时到9时)起,午时(11时到13时)止。也有赶下午场,以及赶夜市的。
每到赶场天,人们挑着蔬菜,赶着猪羊,背负新米,拎着菜油,三五成群从附近村庄涌来。有的出卖多余的物品,有的买进所需的东西,有的顺便约亲友办事,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热闹。在没有货币的古代,实行以物易物,你给我一条鱼,我给你几斤米。
而道光《江北厅志》记载:“每逢赶场,摩肩接踵,塞衖填衢,以有易无,听民自便。”
东溪古镇也是赶场聚集地
清代永川35个场,17个商户上百
当地商人,只要看到场镇人流量大,回头客多,纷纷设立铺面,常年营业,被称为“铺户”。还有就是逢场才来的所谓“贸户”,俗称“串串客”,自称“赶溜溜场”。 以光绪年间永川有场35个,拥有百家以上“铺户”、“贸户”的场镇为l7个,几乎占一半。
上市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类的大米、小麦、红薯、包谷,水果类的广柑、红橘、桃子、李子,药材类的黄连、薄荷、半夏、首乌,土产类的桐油、白蜡、生丝、苎麻,以及家禽家畜等。工业品主要有布匹鞋帽、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重庆开埠后,新增火柴肥皂、洋伞煤油、毛巾花布、脸盆铝锅等。这些东西,足可保证基本生活。乾隆《巴县志》记载:“日用所需,取给场镇。日中为市,以有易无,民咸便之。”
很多场镇,最近几年才取消。譬如,2010年以来,磁器口、土湾先后取消哦赶场影响交通,与周边发展不适应。十八梯停止交易,称出于旧城改造。
原标题:十八梯磁器口曾都是赶场处,清代重庆有场116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