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的“守护神”18年没在家吃过年夜饭
张海洋的微信名叫做“沙磁守夜人”,在这个带着些许浪漫的名字背后,是他以及一群人为了磁器口地区平安的日夜守候,老百姓们管他们叫“磁器口的守护神”。
作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站长、二级指挥员,张海洋当消防员18年来,参与过4000多起火灾扑救,5000多次抢险救援,抢救疏散1000多人……
本月,他获得“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人民大会堂领奖。这是全国应急管理系统首次对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进行表彰,他是全重庆唯一获得该殊荣的消防员。
18年没在家吃过年夜饭
张海洋2012年3月来到童家桥中队(磁器口消防救援站前身)。磁器口站辖区面积共20.5平方公里包含7个街道办事处,他从一名普通的消防兵,到排长、中队长、站长,但“消防”的使命一直没有变过。
有千年历史的磁器口古镇不仅是4A级景区,还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建筑。古镇建筑易燃,游客众多,流动性大。特别是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他们必须24小时待命,全员备勤。
春节更是防范火灾的重点时间段,消防安全了老百姓才能高高兴兴的过年。所以没到春节,对于消防员来说就是最紧张的时刻,张海洋已经连续18年年夜饭都没在家吃,每次都是和队友们穿着战斗服一起看春晚。
烟花禁放之前,除夕夜的火警尤其多。经常是饭菜刚端上桌,火警就响起来,往往出完一次警在返程途中,又接到新的警情。一晚上出警多次,一顿年夜饭总也吃不完,最后归队时已是清晨。
有一次清水门附近的居民楼失火,他率领消防员来到现场,先阻截火势,防止蔓延,再指挥灭火。只见一位老人在警戒线外焦急地大哭:“还有几万元现金在家里,这是我一辈子的积蓄啊!”张海洋赶紧稳定老人情绪,问清现金在哪个位置,判断了火势后,冲进火场将老人的积蓄抢救了出来。
另一次磁器口居民房失火时,他又冒着生命危险从火场里搬出了正在燃烧,随时可能爆炸的煤气罐,居民们当场为消防员集体鼓掌以表感谢。“看到他们这身深蓝或橙色的制服,我们就感到安心。”古镇老居民陈敏清说。
不仅救火,救小猫小狗也是张海洋的日常。由于辖区内老旧建筑多,一栋挨着一栋,两栋房子之间往往有缝隙,时常会发生小动物被卡在墙缝之间。他和队友们凿墙、取砖,从狭小的夹缝中将小动物温柔地抱出,“感谢对小动物的关爱!”收到这样的感谢信时,张海洋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在他看来,这些日常小事也是必须的,涉及到老百姓的事情无小事。
18年来,张海洋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获重庆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公安部消防局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
72小时“ 刨 ”出地震被困者
2008年“5.12”汶川地震,张海洋和战友们是第一批到达地震灾区的队伍,在北川中学展开救援。当时救援装备还没有现在这样齐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装备施救,难度很大。
一边是被困者家人焦急的眼神,一边是废墟中复杂的环境。当时的场景非常惨烈,当他们移动开一个掩埋物,往往还会有另一块板子压在上面,随时都会遇到被掩埋的死者。在接近被困者时,还不便轻易使用机械设备——在不清楚哪里是稳定支撑点时,万一错误移动了一块砖就可能危及到被掩埋着的生命。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造成残存建筑的坍塌。
于是,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他和战友们没有动用任何大型机械,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靠徒手刨、铁锹挖,抬预制板、破拆等都是用手。
他记得当时有一名小女孩被压在废墟下,找到她时,身上覆盖有混凝土、课桌、书本。张海洋找来医生一边为她输液,一边和队友将她身上压的物品小心挪开,同时不停跟小姑娘说话为她打气。尽管精疲力竭,但当小女孩被安全救出时,他身体里似乎又重新注入了动力,立即投入下一名被困者的救援。
连续三天,张海洋他们没吃过一顿热乎的饭,轮流休息时就往车底下一躺,因为不知道下一次余震什么时候会到来。在前期物资保障供应尚未到位时,食物只有面包、方便面和矿泉水,而泡面也没有热水,想吃泡面只有把冷水倒进泡面桶里,放在车子挡风玻璃上,让太阳晒着,等待面一点点泡胀了再吃,后来这招也不管用了,因为天上开始下雨。
张海洋说,回来之后的那段时间,每每从梦中惊醒,心里想的都是:“遭了,我是不是睡得太久,赶紧去救人!”
第一个钻进油罐车底堵漏
2015年,在一起油罐车泄漏事故中,张海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那是一辆小型油罐车,由于油罐上下管道连接处的垫圈老化,柴油不断往外冒,并沿着马路斜下坡往外流淌,已经流入了下水道,情况十分危急,一个不慎起火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张海洋立即指挥人员设置现场警戒,疏散周围群众,并找到下水道口,观察流经方向,在里面设置障碍,防止柴油继续蔓延造成更大污染和损失。
迅速布置完后,他第一个钻进车底,躺在流淌的柴油上,观察泄漏情况,找来铜片和橡胶,将缝隙填上,又把法兰阀塞进去,控制泄漏的流量和速度。张海洋一直守在车底,用身体堵漏,等疏转车来。
外界环境复杂,也随时有爆炸的危险,但他一直守在车底。连续不断外泄的柴油将他身上的战斗服浸湿,浓烈的气味一直附着在身上,三天都没消失。
往返多次救出所有人
有一次,烈士墓转盘一小区住宅着火,有人员被困。张海洋和队友到达现场时,发现空调外机和阳台区域困了五人,有老人和小孩。火势正在猛烈燃烧阶段,浓烟直往外冒。他果断命令,一辆水罐车外围控制火势,防止蔓延。主站车进入小区铺设干线进行灭火,他第一时间进入起火的房间,进行破拆,深入着火区域寻找被困人员。
冲进屋后,他发现所有烟气都顺着阳台蔓延,先将躲在空调外机上,随时可能坠下的人拉上来,再返回屋内配合灭火的队友。他从起火的卧室往返跑了四趟,救出被困老人。一边救人一边灭火,将火势控制在客厅和阳台,没有往外蔓延,避免了人员伤亡。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战术,张海洋带着消防员们研究了一遍又一遍,怎样有针对行的快速完成高层建筑水带铺设?他们尝试和研究了很多方法,蜿蜒、垂直、登高铺设,进一步细化水带整理和铺设方法、调整佩戴的装备。“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能够在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第一刻,我们能够快速响应。”张海洋说,快速响应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该带什么器材。
总是冲在最前面
队友们说,一但发生火灾,张海洋总是冲在最前面,到最危险的地方去——作为站长,他完全不用这样拼。张海洋则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喜欢在后方排兵布阵,在一线更能体现一名消防员的价值。而且,他的经验更充分,能给兄弟们带来更多的保障。
想过危险吗?张海洋不是没有想过。他这样形容在火场里的感受:在布满浓烟的空间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一次呼吸都很费力。全程只能低姿匍匐前进,靠手沿着承重墙摸索确定自己的位置,利用热成像仪判断着火的位置,身旁不断有烧毁的构建掉落。“那时候心里其实是没底的,但也不会觉得害怕,心里只会想着怎么救人、灭火。”
他经常说消防员是个很神圣的职业,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伟大,都是因为消防员这三个字自带荣誉光环。“这些是一次次灭火救援战斗中,那些牺牲的救火英雄换来的,也是群众给的,万分珍贵。”激励自己做得更好,才配得上这身帅气的“火焰蓝”制服和“逆行者”的称号。
让张海自豪的是,虽然队员们一直都觉得他严苛、要求太高,甚至在分配人员时有些人“不愿意来”,但这么多年来,队里消防员们没有一个在出警时受过伤。在捍卫每个家庭的平安时,他也希望自己的兄弟们,也能够平平安安。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