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礼堂变身烘谷场 合作社与社区的双赢之路
宝兴镇杨柳社区的兴足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坝平整宽敞,中央伫立的黄色烘干仓格外醒目,将它与一般的农家小院区分开来。谁曾想就在今年初,这里还是一排已经废弃的砖瓦房。
废弃礼堂得“新生”
“这片地之前是原杨柳乡的礼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后,这里就没有再用过了。”宝兴镇副镇长蓝勇介绍说。旧礼堂作为杨柳社区的集体资产,一直荒废着实在令人可惜,镇里和村里都曾为怎么把礼堂利用起来而发愁。
“我们为了让合作社的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链更完整,需要找地方建烘干仓,而且还需要仓库来堆放准备烘干和已经烘干好的稻谷。”兴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华彬说,该合作社出于发展需要,也在到处寻找合适的场所建立自己的烘干仓。
在宝兴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兴足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杨柳社区迅速达成了合作。
“我们将旧礼堂地块租借给合作社,通过保底分红的方式收取租金,从而让村上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蓝勇说,这样的合作是一次尝试,杨柳社区争取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70万元,将旧礼堂地块进行修缮翻新,出租给兴足农机进场安装烘干仓,按照每年8%保底分红的比例收取土地租金,每年社区可获得5.6万元租金红利。同样的模式,该社区也应用到了与重庆亮洁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上,社区投入80万元租赁土地建设虾池80亩,按照保底分红模式,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4万元。
时间跳转到今年秋收时节,一车车的稻谷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兴足农机的烘干仓,日烘干量达60吨的烘干仓隆隆运转,原来的礼堂建筑被改建成了仓库,工人们穿梭忙碌着将干湿稻谷分开储藏,或是装车卸货,热闹忙碌的景象一改往年这里的破败荒凉。杨柳社区的闲置资产,终于“活”了过来。
政策春风促腾飞
“今年我们的粮油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总产值达到了300万元左右。”张华彬告诉记者。目前,兴足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从机耕直至脱粒的全程服务链,今年一共对外服务了1800多亩水稻生产,覆盖全区近20个镇街。
兴足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当时仅有20余台微耕机和小型插秧机,只能承接机耕和机插秧两个环节的服务,而且当时服务能力较弱,属于“小打小闹”。从2015年开始,随着政府对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加大,兴足农机也开始腾飞。就在那一年,该社购入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将服务链延长至收割环节,合作社的机械设备数量达到了110余台套。到目前,该社已有农业机械设备200余台套,规模位居我区同类合作社前列。
“现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也会越发旺盛。”区农委农机推广站站长王莉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目前已有830余家的规模,农机专业合作社43家,而其中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仅8家,这也意味着农机社会化服务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而更重要的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将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壮大自身带发展
“进行农机社会化服务只是我们合作社经营范围的一部分,要做大做强还是要从自身抓起。”张华彬说。该社目前虽然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做得小有成就,但距离他们的发展目标还很远。
在进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兴足农机也从事着水稻生产加工。该社在宝兴镇旗团、杨柳、核桃村流转了土地300余亩,当地村民一边收取土地流转租金,一边为合作社打工,年均增收数千元。
兴足农机目前最重要的项目,是有机稻生产计划。该社在邮亭镇复兴村规模种植的水稻是第一年收获,明年该社将为其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争取在三年后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而该社在宝兴镇流转土地建立的水稻生产基地,也将紧随复兴村基地的脚步,逐步实现有机稻规模种植。
今年,合作社还将两台大型拖拉机开进了邮亭镇利群村,为当地部分村民免费收割水稻,让村民们亲眼见证现代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作用。
“我们希望在做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壮大自身规模,从而带动我们产业所在的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张华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