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余家拳亲传弟子办武学社 西大帅小伙希望传承中华武术
“小的时候,武馆里挤满了人,围成个圈看师傅打拳,我被妈妈牵着,觉着武术可真神气。”从八岁到现在,习武十二载,这位帅气的男生除了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俄语系学生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重庆峨眉派余家拳亲传弟子,现师从叶问徒孙蒋培江先生。
杨爽
男生名叫杨爽,从小到大,他出入大小比赛、武术交流会,杨爽不会“空手而归”。在小学时,他就曾获重庆市涪陵区武术比赛醉拳第四名。大学期间更是获得了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拳术、刀术三等奖,重庆市第十六届传统武术精英赛九龙坡分站赛男子拳术一等奖、刀术二等奖,大足分站赛男子拳术一等奖、刀术二等奖,重庆市北碚区武术邀请赛拳术、刀术一等奖。
今年5月,由杨爽及师妹共同创办的西南大学峨眉武学研究社成立。谈及为何想创立武学社时,杨爽双手交握,回忆起曾经习武的经历,“中华武术曾造就许多辉煌,受人崇敬。但现在,它却正被遗忘,被抛弃。”
展示出拳动作
“自己的东西,咋就跑到国外去了?”
“嚯,哈!”国际组选手挥刀、起跳转身定位,每个动作衔接流畅、利落,力道十足。2019年,峨眉山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国际组赛场让杨爽有些惊讶,跟外国人练武时僵硬、呆板的印象完全不同,“难度也跟我小时候练的差不多”。
杨爽有些疑惑,比赛结束后,俄罗斯选手告诉他,他们有专门的中国武术培养体系,从小就开始进行系统性训练,所以基本功特别扎实。“教他们的都是中国师傅。”杨爽告诉记者,对比武术在中国的逐渐式微,外国人却对其十分感兴趣。于是一批批的中国师傅动身前往国外传授武术。
而锦标赛中中外选手武术动作、精气神的对比,让杨爽意识到中华武术正随着武术师傅们慢慢流向国外。
“这让我心里有很大的失落感。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明明是如此优秀的中国武术。”
杨爽在峨眉山武术锦标赛赛场与外国选手合影
缙云山潜心“闭关修炼”
参加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之前,杨爽曾在缙云山潜心“闭关修炼”过一段日子。
每天扫地、搬东西、洗菜、扫地,师父告诉他,这是习武之人必要的“修行”,还说“武术是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彼时他刚与余家拳师父相识,成为峨眉派余家拳学员。‘真是这样吗?每天扫地能打出个什么拳来?’杨爽心中埋有疑问。
那天刚练完夹步,师父让杨爽去扫地。正扫着,练功的余味未消:头保持水平不动,身体重心不上下移动。脑中一边想着,身体一边不自觉做着:手肘保持不动,使扫帚与地面所成角度不变,身体再前后移动,最后用扫帚把散落在地上的叶子往脚下拖,夹步就这样领会了,他恍然大悟。
“其实武术体现的中国智慧不止这小的方面。”杨爽补充道,“止戈为武”,武术诞生于战乱年代,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自发练习用于防身的技法身法便被称为武术。“武术只为防身而非主动挑衅,打架是习武的大忌。这也是体现我国传统以来中庸、爱好和平的思想。”
杨爽慢慢通过自己的练习发现,武术具有的内在哲学,正是一个古老民族需要传承的东西。
拳馆成员合照(右三为杨爽)
从1个到30个 他选择了坚守
锦标赛后,他下定决心,和师妹共同成立一个传承武术、传承余家拳的武学社团。
“取名‘武学研究社’是希望我们社团更贴近学校的学术氛围。”杨爽解释着,右手出拳,左手在右臂的每个关节处比划着,“武术中每个动作怎么转、怎么发力,都有相应的力学原理。解释原理、手把手让学员领悟,就是一个研学的过程。”
第一次见面会时,他有些兴奋,没想到一下来了30多个人。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多数学员坚持每次训练都不缺席。而当杨爽示范、讲授动作时,他发现学员们学得很认真,“在手把手教他们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小时候自己训练的情景,突然感觉看到了希望。”
杨爽也会请校外自己的师傅或者其它的武术师傅到学校来教社团的成员,“咱们这儿厉害的师傅多得是,”他并不担心自己毕业了没人教社员武术,“这些师傅都很乐意来教那些愿意学武术的学生。”
杨爽在做武术动作示范
距离创办社团已经过去了半年,杨爽升入大四并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的机会。在西南大学仅剩的一年时间里,他把空闲时间都贡献给武学社,每天打理大小事务、带着学员训练。
“有人会觉得在大学里成立个小社团,对中华武术的发展根本没什么用。”杨爽笑道,“但能让人们看到中华武术还在坚守这片土地上......我相信只要它一直存在着,就能有重燃的那一天。”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实习生 程直 通讯员 张一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