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发现清嘉庆年代诰封圣旨

12.01.2015  12:58
       

一卷清嘉庆二十年间五彩双龙织绢的皇帝诰封手喻圣旨,在历经200年的苍桑岁月后,于近日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发现。

该诰封圣旨历经二百年仍鲜艳夺目,五彩双龙绢满汉合壁,堪称文物瑰宝。

诰封圣旨:历经二百年完好如初

2015年1月8日,秀山自治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民俗学家刘济平等人,在秀山一村民家中,发现了这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诰封圣旨。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民俗学家刘济平等人在现场发现:该圣旨用汉、满两种文字竖书,共260字,中有两方米红玺印,保存基本完整。是一道保存在民间的圣旨,长2.5M,宽0.30M,用青、黄、黑、白、赤五种丝绸织成,俗称五色诏书或云锦诰命,用青黄黑白赤五种丝绸织成。

圣旨内容为皇帝诰封时任台湾兵备道糜奇瑜的胞兄,糜奇瑾为中宪大夫、嫂王氏为恭人,落款为:“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注:公元1816年12月13日)。

此为清廷敕封糜奇瑜的胞兄糜奇瑾、嫂王氏之诰命,用五彩双龙织绢,五色精楷写就,满汉合壁。为清嘉庆二十年的皇帝诰封圣旨,虽历经200年时间,仍然保存完好,鲜艳夺目。

考证历史: 糜奇瑜其人其事

据《秀山县志》载:糜奇瑜(公元1762年一1827年),字象舆,号朗峰,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和镇人。任清廷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贵州布政使、太仆寺卿等职,是中国西部秀山土家苗寨民族地区杰出英雄人物之一。

奇瑜年少时,沉默寡言,读书专注,文思敏捷。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上拔贡,第二年选为户部七品小京官。

嘉庆三年(1790年)顺天乡试中举后,历任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员外郎、郎中等职;嘉庆十六年(1811年)。升任福建省台湾兵备道兼督学政,加授按察使衔。

他在台湾为官五年,勤理政事,励精图治,除弊兴利,办了三件好事:

一是 解决了地方派系间无休止的争斗,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当时台湾居民中有从大陆潭州、泉州、广州迁去的,他们中的豪强各为一派,世代彼此相互仇杀,往往为一点小事便大动干戈。官府判决不能奏效,案件堆积如山,民怨沸腾,政令不行。糜奇瑜到任阅案后,发出布告,表明维护地方秩序安定的严正立场,晓以大义。他亲自到各地访问老年人,认真调查纠纷的缘由,召集男女群众,讲解息事宁人、不咎既往的好处。并反复规劝豪强,放弃敌对立场,予以和解。还对穷苦孤寡者,实行救济。渐渐取得各方群众的信任和尊重,遂使政令畅通。

二是 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当时经常发生侵占少数民族土地的现象,激化民族矛盾。糜奇瑜下令禁止侵犯他人土地,已侵犯的勒令归还,并划定地界,使各不相扰,和睦相处。

三是 大力兴办教育,选拔人才。糜奇瑜规定,凡台湾五厅四县的优秀子弟,不分贫富,都可以到最高学府枣东海书院读书。对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予以粮食和经费供给,使其安心求学。还令各地募款兴办“义学”,聘请幽居隐退的贤才任教,使更多的子弟有上学的机会。且每年举行考试,选拔文武贤才。

经过糜奇瑜的这一番整顿和建设,台湾的政治和教育大有改观。闽浙总督汪志伊上奏清廷,称赞糜奇瑜的政绩为“闽越治行第一”。

嘉庆皇帝阅奏,特下诏颁发“学筋汉清”和“政筋汉清”,表彰其治台功绩。据土著高山族人传言,台北市内的酉阳州和秀山街,就是当时台湾人民怀念糜奇瑜治台德政,用他的原籍“酉阳州”和“秀山县”这两个地名命名的。

一生清廉:问心无愧于“清白”二字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糜奇瑜治台有功,朝廷将其调任福建按察使,旋升河南布政使。时逢马云坝、仪封两处河流决堤,洪水泛滥,糜奇瑜奉命治河。他深入灾区实地调查,办理以工代赈。三年工程完竣,清廷赏赐花领羽贸。

糜奇瑜对到任前历年水灾缓征赋税累计的一千多万银两,及名目繁多的赋税科目,据实禀告了巡抚姚亮甫,奏请清廷,减免了一部分,还简化了赋征方法,使民间有余力恢复生产。

道光二年(1822年),糜奇瑜调任贵州布政使。他竭力主张为政要体恤民力,踏踏实实办事,做一件,算一件。还常常引用耶律文正的话:“兴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少一事”。

糜奇瑜办理国家大事极为郑重,对治家也十分严格。在贵州得知长子糜宣哲选任湖北同知,便写信告诫:“讲忠信是行法的根本,凭喜怒是坏事的根源。治理地方,要为老百姓着想。本身正大,才能统率部属;本身俭朴,才能洁身自爱。勤慎谦逊,把事情办好,才问心无愧于‘清白’二字。

道光四年,糜奇瑜调升京内任太仆寺卿。到职三年病逝,归葬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图乡河港村。

满汉合壁:历史文化的传承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民俗学家刘济平说:该“诰封圣旨”的载体,是清朝嘉庆年间宫中专供皇帝颁发圣旨用的提花织锦缎。圣旨自右向左分为深咖啡、金黄、桔黄、赫石等四色。圣旨首端是咖啡色提花织成的首尾相对的两条腾云驾雾的龙,两龙拥着“奉天诰命”四个篆字。整幅圣旨上错落有致地布满提花织成的云团,预示圣旨从天而降,至高无上。

诰文是满汉合壁,前边是汉文自右向左竖写;每四竖行为一色,共有褐、红、蓝、白、黑等五彩色泽;后边是满文。圣旨的颁发时间上,盖有篆刻朱文“制诰之宝”方印。

据考证:“诰命”是历代封建帝王常用的一种文体,不过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给诰加一品之制;二十六年定一至六品皆授以诰命,诰用制诰之宝”。清承明制,凡诰命皆有撰定的文字,用时按品填写,其式样稍有不同。

从“诰封圣旨”中可以看出,嘉庆帝因糜奇瑜为国治理台湾等,功劳卓著,认为是其父母教子有方,分别对胞兄、嫂诰封官职,以弘扬正气、扶国安民,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的是“以德治国”。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民俗学家刘济平指出:清朝嘉庆二十年的“诰封圣旨”,按公元计算应是1816年,虽已历时200年,但依然字迹清晰、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昔日的富贵、豪华气息不减当年。

目前在全市,清朝时期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虽然不少,但是象秀山发现的“诰封圣旨”却不多见,实属珍贵之极。它对研究清朝历史、清代文书制度、官制以及清代书法、清代针织、清代颜料、清代家规等方面的演变、发展等等,都有着极高的欣赏、珍藏、研究、考古的价值,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