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种地农民到根雕艺术家的“变形记”
华龙网消息 彭勇是一位没老老实实种过地的“农民”,但是多年的农村生活让他对动植物的形态了然于心。他的作品参加过400余次展览、获得100多项荣誉。他借款修建根雕博物馆,并将根雕艺术带到东南亚,让这们技艺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农村娃与根雕的“初恋”
在前不久举行的重庆市2017年度十大“巴渝工匠”评选活动中,来自北碚区的彭勇凭借着自己的根雕技艺名列其中。可能连彭勇自己都没有想到,农民出身,54岁的他会获得如此殊荣。
“我是一个农民,但是,我从没老实实种过地。”11岁那年,由于家庭原因,彭勇不得不放下笔杆子辍学在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彭勇拿起锄头帮着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与他家田地一埂之隔的是一片桑田,那里成了彭勇干完农活之后“乐园”。“那些桑树长得奇形怪状的,我很爱观察它们。有一次桑树修完枝,我发现有一个桑树的树桩,配上周边的枝丫,看上去特别像一个鹿头。”年少的彭勇兴奋地跑回了家,拿起妈妈做鞋子的切刀,试图把那个树桩砍下带回家,意外却发生了。
“我当时手没有抓对地方,一刀下去,直接砍到手腕上了,血往外喷,止都止不住。”彭勇看着自己手腕上的伤疤,笑着说。差点丧命的彭勇自然少不了父母的一顿责骂,但是,还未等手伤痊愈,彭勇又偷偷拿着母亲的切刀,来到桑田砍下了那个让他朝思暮想的桑树桩。
“砍下来后,我悄悄把它带回家,在沙石上把不平整的地方磨平,然后在墙上钉了颗钉子挂上,那应该算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吧。”彭勇回忆道。 从那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观察树的形状成了彭勇每天最大的乐趣,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他将树枝、树根收集起来,做成弹枪和玩具枪,由于手艺好,时常能用这些玩具和小伙伴交换到自己的喜欢的连环画,然后又将连环画上的人物刻在家里的门板、桌子和木凳上……彭勇雕刻的东西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我父亲觉得我一天不务正业只做雕刻,很生气,就把我做的东西全部烧了。”从此,家里的犄角旮旯、半山的大树脚下,就成了彭勇偷藏自己作品的地方。
农村青年与根雕的“热恋”
“只要坚持,命运就一定会出现转折。”彭勇道。彭勇的舅舅是当地有名的木匠、漆匠,有一次他到彭勇家中探访彭勇的母亲,恰巧看到了彭勇用树根做的一盏台灯,又看着彭勇在门板和桌椅上刻的画,心中暗暗称奇,拜访结束后,他便向彭勇的父母提出收彭勇为徒,从此,彭勇与根雕真正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何去皮、如何打磨、如何配座、如何造型、如何取意,舅舅把根雕的基本技法和工艺流程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了彭勇。“对我帮助很大,原来我只是觉得形态好看就行,完全没想到里面会有这么多门道。”
得到舅舅的专业指导后,彭勇对根雕的兴趣变得更浓了,有时为了一个合适根雕原材料,彭勇不惜跋山涉水,甚至冒着生命安全。“杜鹃根是很好的雕刻材料,但是它一般长在悬崖边。有一次在悬崖边取一个杜鹃根,我没有踩稳,头朝下一直往山坡下面滚,要不是脚勾到一棵树,可能我人就不在了。”
由于家里条件不允许,买不起刻刀,彭勇就自制工具。当时刻一件作品最少也要用到十多种工具,为了这些工具,彭勇大开脑洞,“把钢锯皮在砂纸上磨锋利,自己做成刻刀;把钢筋锤平做成锉刀……”
大量作品的积淀,大量经验的总结和对根雕的感悟,彭勇渐渐在作品中有了自己的想法的独创技艺。后来彭勇名扬天下的“野风派”、“野荷派”也正是从那时孕育而来。彭勇在当地的名气也变得越来越大。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带上作品来到大连,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作品展。
“这次参展改变了我的人生,除了我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在众人面前外,还在这里认识了我人生中的第二位老师。”这次展览会上,彭勇结识了中国美学泰斗王朝闻,从那以后,每年彭勇都会到北京去拜访王朝闻,听他讲课,有时一待就是三十天、四十天。“他每次讲课的内容都不一样,在美学理论方面,我得到了很大提升。”得到王朝闻的指点后,彭勇的技艺更加精进,到目前为止,彭勇已经参加了400余场大大小小的展览,获得了100余项殊荣。
农村汉与根雕的天长地久
“衡量艺术的最高尺码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奖项,更不是头衔,是观众的眼睛和表情。现在的人太过于功利和浮躁了,我很怕我的这门根雕技艺无人传承。”
在彭勇小有名气到现在,他带过的徒弟不下千人,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安心跟随他学艺。“之前带了一个徒弟,很喜欢根雕,而且有天赋、爱学习,看到他就像看到三十多年前的自己,我下定决心好好带他,但是他跟我学了两年后由于家庭原因走了。”
对于这件事情彭勇一直耿耿于怀,他遗憾的并不是走了一位可塑之才,而是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没人能再静下心来坚持七八年甚至数十年学习根雕艺术。“现在很多做根雕的都用机器了,一件作品有时候一天就完成,但是那样的作品真的好吗?再过十多年,可能大家连刻刀都不认识了。”彭勇满脸遗憾地说。
“吾非千里之能,然有千里之志。虽然不敢说扭转乾坤,但是我一定要尽我最大努力把根雕文化传承下去。”为了发扬根雕艺术,彭勇借款在北碚区的天府镇建立了一座根雕博物馆,将他的作品都放在博物馆里。除此之外,他还准备到东南亚去传艺,想用“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方法来点燃国人对根雕艺术的热情。
“根雕材料长在岩石里面,泥土少,养分也不足,但它还是艰难地在生长,也正是因为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使得它最终还能成材。其实,这种根的精神,也是我所追求的信仰。”彭勇感慨道。
原标题:种地农民到根雕艺术家的“变形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