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半个世纪!他们被称作重庆中医界的“神雕侠侣

24.05.2017  21:13

尽管已经年满80岁,马有度仍然一周要到诊所坐三次诊,每次坐诊病人都络绎不绝,专程来找他这位重医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看病的不在少数。

看病时,马有度精力旺盛,被称为重庆中医界的“小马哥”。不过,在圈内,他有一个更知名的“标签”:他坐诊时的助手不是医学院的学生,而是他没有上过一天专业医学课的妻子徐亚华。

结婚照

如今,这对金婚夫妻已经共同走过了半个世纪,他们的故事,成就了重庆中医界一段“神雕侠侣”的佳话。

分离两地长达7年,她是他求学路上的定心丸

80岁的马有度说话中气十足。他说,和妻子、和中医的缘分,源于他两次“留级”。

两人第一次合影

第一次留级,是20世纪40年代在家乡湖南省邵阳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上课玩邮票,又特别爱讲话,成绩就直线下滑,滑到了下一年级的班里。第二次留级,是20世纪50年代在重庆读高三,由于身体很差,时常失眠心悸,不得不休学在家治病。

正是两次留级,让我在时间上遇到了妻子。”马有度说,在休学中,他参加街道居委会组织的文艺演出,结识了徐亚华。

重头戏就是排练话剧,我演保卫干事,她演绘图员。”马有度说,“当我第一眼见到面带羞涩又楚楚动人的她时,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也随之而生。一来二去,便结下了这段一见钟情、假戏真做的情缘。

也是在休学期间,一名老中医开的酸枣仁汤治好了马有度严重的失眠,让他对中医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不久,报上公布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办四所中医学院的信息,马有度当时的语文老师也鼓励他去考成都中医院。

出去旅游的机会不多

1955年,考上了成都中医学院的马有度,开始了和徐亚华分隔两地的恋爱。他们始终保持着每月1-2封书信往来,1957年,徐亚华分配到了重庆八一小学教语文。徐亚华说,一进社会,不少人开始为她介绍对象,都被她拒绝了。

徐亚华说,“我们在信里互相诉说彼此最近的新鲜事,鼓励对方好好学习,虽然没有现在年轻人的甜言蜜语,但我们彼此都知道,对方就是一辈子要相守的人。

徐亚华会在假期来成都看望马有度。“她是我求学路上的定心丸,每次接到她的信后,觉得未来都是一片美好。”马有度说:“结婚前,我也不敢牵她的手。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我坚决要回重庆。

1962年春节,马有度穿着蓝布棉衣,徐亚华穿着碎红花布,两家人和双方的好友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素饺子,这个婚就结了。从那一天起,两人同在重庆,再也没有分离。

20多本著作全程参与,她是他科研成果的第一听众

马老的很多本著作,署名都有妻子徐亚华。

马老的著作

80年代初,马老的处女作《医方新解》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在第一次印刷了8万册的基础上,又追印了4万册。这本书用现代眼光看古方,引起了日本学者的重视,将此书用作日文版《中医处方解说》的第一部原著参考书。这本书在一炮打响的同时,马有度说,他在内心最感谢的是妻子:“没有药学专业知识的她,是我所有著作的第一听众,第一读者。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工作之余,马有度就开始写书供稿给杂志、电台。从医40余年,马老发表的著作有20余本,各种发表文章累计有400余万字。这400万字里,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曾被妻子徐亚华誊抄过,几乎所有书籍的内容还没发布,徐老就已熟读于心。

徐老说:“他事务繁忙,我就主动担起了他的秘书一职,为他方方正正地在方格纸上写下杂志、报纸、电台需要的稿子。我就是打个下手的,他才是司令。

平常喜欢外出品茶

马老说,写完一篇文章,他第一个就要给妻子念,“不少医学知识大众很难看懂,我和她都坚持这个原则:必须让她懂的,文章才能过关。”马老说,“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过意见相左的时候,谁的道理能说服对方就采用谁的。修改语句,取标题,定体裁,到做研究时需要的摘录,很多都是亚华帮我完成的。

80年代初的夏天,家里连电扇都没有,夫妻二人就在重医的防空洞里做研究。1983年,马老第一部科普著作《家庭顾问》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重印多次,累计有30余万册发行量,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普著作二等奖等奖励。

当时得了1080元的稿费,他说重庆广益中学100周年,他想全部捐给自己的母校,我马上就答应了。”徐老说,“也许很多人认为我们俩很傻,这笔钱能解决家里太多实际问题了,但在我们眼里,物质的东西不重要。

风雨无阻的陪伴,她是他问诊时的助手

1999年,马有度从重医退休,退而不休的他每周都要去一些中医诊所坐诊。从马老退休那一刻起,他和妻子徐亚华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于是,这对夫妻在重庆中医界又多了一个昵称:“神雕侠侣”。

马有度坐诊,徐亚华协助

在诊所里,马老低头沉思,给患者开方子,坐在一旁的徐老就和病人聊起了家常。一上午来了20多个病人,最后都是带着笑容离开的。

徐老说,虽然自己不懂给人看病抓药,但她深知情绪对病人的影响。“马老师要琢磨方子,肯定就没办法尽力疏导病人的情绪,我在一旁就可以为他把这个工作做好。”徐老这句话一出,马老从旁附和道:“我的很多病人的情况,确实亚华比我还清楚,在看诊的过程中,不少病人也和我们成为了朋友。

2009年,徐老做了白内障手术,马老说,看到妻子被推进手术室,这是他作为医生,也作为丈夫,最害怕的一刻。

80岁的马老侃侃而谈

亚华的眼睛从小就不好,到了2009年时,几乎看不见了,必须要手术。但是,手术的风险确实很大。我不敢告诉她,只说一切有我,不要怕。”马老说。

他除了安慰我,就是不说话,我感受得到他的紧张,就在病房里讲笑话,把大家都逗乐。我想,即使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怕,他会在我身边。”徐老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我信他。

你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每天牵手散步,他为她写诗

袁家岗重医附一院东门外一栋民居是马老徐老的家,屋里的装修很简朴。马老说家里最宝贝的地方是书房,里面除了塞满书柜的马老著作,最显眼的就是一张徐老的照片,镶嵌在一个题为“给亚华画像”的画框里。

马老给爱妻朗读情诗,徐亚华听得陶醉。

彭县有个小女娃,芳名就叫亚华……”马老来到画框边,大声朗诵起来,站在一旁的徐老抿抿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马老说,这是他送给妻子70岁的生日礼物。“照片里的她正在为我选手机,营业员拍下来后,我要营业员转发到我手机里的。”马老说。

徐老说,这是她收到的最美好的生日礼物。“有人问我们,婚姻保鲜的秘籍是什么?”徐老说,“我们总结的是人要四有: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两位老人说,他们和所有夫妻一样,也有过争论。“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都会各自诉说观点,可以争论但不争吵,所有矛盾当天解决。夫妻之间更加要说话尊重,要多赞美对方。处理事情时不满意也不要着急,要幽默着说。”马老补充道。

马老得到了很多好评

马老说,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浪漫他或许不懂,但唯有一件事,他和妻子做了55年,那就是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会相伴散步。

晨曦间,夕阳里,从黑发到白发,两人互相搀扶,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徐老说,从年轻到现在,马老都爱说笑,笑谈中不时地哼几句京剧,只是别人听不出的哪出戏,在她听来,都是最动听的音符。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郝瑶 毕克勤 

原标题:金婚半个世纪!他们被称作重庆中医界的“神雕侠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