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 | 稻谷丰收,村民为何当起了“甩手掌柜”?
近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双龙乡龟池村,村民抢抓天气晴好时机,组织收割机收割稻谷。新华网发(赵勇 摄)
新华网重庆9月20日电(韩梦霖 赵勇 赵应波)临近秋收时节,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双龙乡龟池村龟池坝,4000多亩稻田已收割了一大半。但让人意外的是,往年家家户户院坝里铺满稻谷、筛箩簸箕装满稻谷的晒秋美景今年却“隐了身”。
为什么往年热火朝天割水稻、打稻谷的秋收景象不见了?当地村民指着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来回穿梭的3台大型收割机,道出了原因。“我们今年主要做的就是把收割机收回来的稻谷装袋,装上三轮车,然后运到村里的稻谷加工厂。”龟池村1组村民董泽云,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老把式,今年他种了10亩水稻。
收割机“隆隆”的轰鸣声回荡在田间,村民们则在田间的生产便道上,当起了“甩手掌柜”,不再下田割水稻、脱粒。随着收割机满载而归,董泽云和其他几位村民忙碌着把稻谷装进袋子,绑扎好袋口,抬上三轮车。
“要是以前,打一天稻谷,浑身都是泥巴不说,稻谷灰粘在身上痒得慌。”谈起大型收割机带来的方便,村民们乐开了怀。董泽云说,要是以往,就是割水稻、脱粒、搬运回家,10亩稻谷就要让他忙碌10多天。现在有了大型收割机,10亩稻谷从收割到运到村里售卖,只需要短短的2个多小时。
在龟池村新建的加工厂里,从仓库到院坝,稻谷堆成了小山。机房里,机器正高速运转,不停地加工大米;包装车间里,村民正在包装大米……现场丰收感满满,村民幸福的笑声不断从加工厂传出来。
据了解,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偏远的龟池村近年来田间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水稻从种植到收割用上了机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村里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引进加工设施设备,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当地水稻产业从粗放型种植走向精细化深加工的脱变。比如,稻谷收割后不用像以前一样晾晒,送到村里的加工厂直接交售。
“我们现在的谷子不用晒,出田就运到村里加工厂去卖,安逸得很。”董泽云说,每年秋收的时候,除了高强度的田间劳作,最让他头痛的就是粮食晾晒和储存问题:“遇到雨季,稻谷都要生秧发芽;就是晾晒稻谷,也怕遇到阵雨,收进屋的稻谷晾晒不好也要减产、损失。”
“一个加工厂,改变了稻谷产业的发展格局。”龟池村第一书记刘斌说,因为有了加工厂,龟池村水稻产业发展走出了传统模式。比如,加工厂引进烘烤设备,一次性能够烘烤12吨水稻,保证村民收获的水稻能够及时烘干入仓。“有了这个烘烤设备,再也不用担心稻谷的晾晒问题。”
航拍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间穿梭,村民们不用再下田割水稻、脱粒。新华网发(赵勇 摄)
在偏远的龟池村,水稻从种植到收割用上了机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华网发(赵勇 摄)
村民忙碌着把收割机上的稻谷装进袋子。新华网发(赵勇 摄)
村民们忙着把稻谷装进袋子,绑扎好袋口、抬上三轮车,准备运到村里的稻谷加工厂。新华网发(赵勇 摄)
在龟池村稻谷加工厂,村民程珍香正在翻稻谷,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新华网发(赵勇 摄)
如今在龟池村,稻谷收割后不用像以前一样晾晒,而是送到村里的加工厂直接交售。新华网发(赵勇 摄)
编辑: 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