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数百年 古琴奏新声

14.06.2023  09:47

  新华社重庆6月13日电(记者谷训 赵佳乐)“这把琴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御制琴,相传是明宪宗亲自参与制。”现居重庆的台湾企业家简国钏轻抚着古琴洛象”说,“我一直认为古琴是活的古董,只有让大家听到它的声音,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古琴“洛象”琴身篆刻。新华社记者 郝一林 摄

  20岁时,简国钏听到古琴大师管平湖的演奏,便对古琴心生喜爱,但由于事务繁忙,他50岁才开始学琴,后来又踏上了寻琴、收藏古琴之旅。

  “寻找年代久远的琴很不容易,民间古琴大都是私人收藏,不轻易示人。有一次为了听一听明代古琴的声音,我爬了很多山路,最后还是吃了闭门羹。”简国钏回忆道。

  寻琴时简国钏也发现,许多古琴主人不弹琴,这些珍贵的古琴就被放在仓库里,有的甚至没有琴弦,“爱琴的人看到都会非常痛心。

  简国钏在弹奏古琴“洛象”。新华社记者 赵佳乐 摄

  “古琴本身是漆与木材的结合,经过数百年,难免会有损坏,有些琴身出现裂纹,有些会出现沙音,很难弹奏出完整的曲目。”简国钏说,作为古董,它们或许有很高的价值,但作为乐器,却失去了生命力。

  于是,修复古琴,让它们重获“新声”成了他的另一个目标。为此,简国钏找到了台湾斫琴师郑德宣,每次寻得古琴,都会和他商量怎样修复。“哪怕是轻微修复,也要花费大概5个月以上的时间。”郑德宣说,自己有时候会在工作室待上一整天,只想快点将古琴修复工作完成,听到它的声音。

  斫琴师郑德宣在工作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这块朱砂就是以前的斫琴师修复的痕迹。”简国钏抚摸着“洛象”上的一块红色区域说,古琴每几十年就要修复一次,我们能看到如此完美的琴身,得益于前前后后十几位优秀斫琴师的共同努力。

  至今,简国钏已经收藏了明、清等朝代的20多张古琴。为了传播古琴文化,2019年,简国钏创办了重庆永固琴书院,不定期举办雅集,将自己收藏的古琴展示出来,供琴友们弹奏欣赏。

  古琴演奏家陈淑娟在弹奏古琴“洛象”。新华社记者 李前磊 摄

  “我们还打造了斫琴课堂,旨在培养更多的斫琴人。”简国钏说,自己或许只是一股小小的水流,但说不定越来越多人受到感染会了解并爱上古琴,细流将来就会汇成大海。  

编辑: 陶玉莲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